(三)普乐寺

(三)普乐寺

普乐寺始建于乾隆三十一年,全寺建筑布局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采用汉族寺庙传统布局“伽蓝七堂”式,后半部分为阇城。为了表示对西北各民族宗教信印的尊重,进一步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乾隆遂决定修建这座庙宇,敕赐“普乐寺”,即天下统一,普天同乐的意思。因此可以说,普乐寺的修建,是各民族团结的象征。

乾隆御题《普乐寺碑记》说:“惟大蒙之俗,素崇黄教,将欲因其教,不易其俗,缘初构而踵成之。且每岁山庄秋巡,内外札萨克觐光以来者,肩摩踵接。而新附之都尔伯特及左右哈萨克、东西布鲁特(柯尔克孜族)亦宜有。以遂其仰瞻,兴其肃恭,俾满所欲。无二心焉。”由此可知,普乐寺的建设背景是: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皇朝为厄鲁特蒙古建造了普宁寺。达什达瓦族迁移热河后,给他们建了安远庙。同理,也应当为新归附的哈萨克、布鲁特建造寺庙,为他们的首领来热河聚会举办习俗、宗教活动提供场所。故于乾隆三十一年弘历按照内蒙古章嘉活佛提供的宗教意图建造了普乐寺,俗称圆亭子。

普乐寺是坐东朝西的,而中国传统寺庙布局是坐北朝南,这在碑文中有解释,建寺时乾隆皇帝请教章嘉活佛,章嘉活佛说:据《大藏经》记载,上乐王佛居常向东,济度众生,建造供上乐王佛的庙宇,必须依《大藏经》,在寺前开三条大道,两重门,大殿后建一阇城,城上供上乐王佛面东,与磬锤峰相对,使人天都皈依佛法,喻意天下都服从皇帝的统治。另外,如坐东朝西建造,与其他寺庙成为一体,均面向避暑山庄,成众星捧月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