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高庄严殿和吉祥法喜殿突显了清代民族文化融合

(三)妙高庄严殿和吉祥法喜殿突显了清代民族文化融合

妙高庄严殿是须弥福寿之庙的主体建筑,象征黄教始祖宗喀巴成佛的佛境,是六世班禅在此居住时讲经的地方。据记载,年已70的乾隆皇帝,为迎接六世班禅,专门学习了一般常用的藏语,还研究了藏史,在引导班禅参观了整个寺庙后,乾隆曾在此殿请他讲经,由章嘉国师翻译。班禅将跋涉途中每一站祈祷、祝福乾隆万寿的记录送给乾隆,并献吉祥哈达和40余件礼品。乾隆将自己身穿袈裟的画像及弓、箭、金币、金丝袈裟等送给班禅,并颁发了金册、金印,为他题写了“宝地祥轮”匾额。

与妙高庄严群楼相连的鎏金瓦顶殿,是六世班禅的住宿楼,名“吉祥法喜殿”,当年殿内陈设着佛像、挂像佛、佛龛、字对,金、银、玉各类供器、法器,琳琅满目、富丽堂皇,有“金殿”之称。妙高庄严殿的鎏金攒尖顶,在世界建筑史上都是少见的,四条脊上八条鎏金行龙,金光闪耀,欲势腾飞。四条金龙昂首向上趋向中心宝幢,体现乾隆天下大一统思想;四条金龙昂首向外,体现着无限的空间意识。每条铜龙重300多公斤(1995年修复鎏金瓦顶时,古建处对每条金龙都称了重量)。仅这两座鎏金殿,即可看出乾隆皇帝建此庙是不惜工本的。据乾隆四十四年九月档案记载:“……须庙都罡殿楼铜瓦俱照布达拉庙一样镀金二次,钦此钦遵,今合计二次共需用头等金叶一万五千四百二十九两八钱五分四厘。”殿内陈设装饰繁华,有各种画像佛、佛尊、佛龛、御笔匾、字对、多心经、佛塔、嘎布拉鼓、七珍、八宝、五供等。清帝把班禅讲经的妙高庄严殿与御座楼紧邻;班禅的住宿楼与生欢喜心殿(乾隆皇帝的住处)相对,西面是金顶金龙,金碧辉煌,而东面是琉璃瓦顶,色彩庄严高贵。乾隆皇帝有意如此安排,让六世班禅充分体会到清帝的特殊礼遇。这种建筑风格也突出了班禅行宫所具有的民族文化融合与民族团结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