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它们的建造也是清帝实行民族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的承德市,建于18世纪我国封建社会最鼎盛时期。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代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从清朝入关后的顺治帝算起,康熙、乾隆、嘉庆、咸丰四位帝王曾巡幸于此。显然避暑山庄成为清王朝统治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也是处理民族事务、边疆事务和整肃军队的夏宫、基地和大本营。避暑山庄正门题为“丽正门”。而“丽正门”,曾是元朝大都城正门所镌题的名称。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称:“大都正南门口丽正,其内有千步廊,可七百步建棂星门。”可见应用于此有陪都之意。乾隆三十六景之首的“丽正门”背面镌刻有一御题诗:“岩城埤堄固金汤,詄荡门开向午阳。两字新题标丽正,车书恒此会遐方。”所谓丽正,《易经·离卦》中有“丽者离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地,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车书是指,秦始皇时期的“车同轨,书同文”的大一统思想。从这首诗的意境里可以看出,这是标志承德避暑山庄作为陪都的一种文化表象。山庄宫殿区九进院落,是紫禁之制,依“十九间照房”分外朝和内寝两个部分,在建筑形制上更进一步肯定了这里陪都的地位。避暑山庄荟萃全国各地的名胜,成为纵横千万里、上下五千年的微缩景观,收到了“移天缩地于君怀”和“山庄咫尺间,直作万里观”的效果。在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的布局上,充分显示了“仁怀天下,宇内一统”的治世思想。耸立在避暑山庄西北的峰峦,与外庙仅一宫墙之隔,形成高低互借之势。外庙以山庄为中心形成众星捧月之势,体现了“五服”俱向,天下一统。
清康熙四十二年,避暑山庄开始修建。在整体布局上,模拟了中国的地形图,形貌如中华一统,避暑山庄按照中国地貌进行选址的5.64平方公里,形成了西北山区、北部草原、东南湖泊的布局,而围绕山庄蜿蜒长达万米的城墙仿佛中国雄伟的万里长城。避暑山庄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七十二景。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20余处。避暑山庄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湖泊区在宫殿区的北面,湖泊面积包括洲岛约占43公顷,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有万树园和试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风光。山峦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避暑山庄这座清帝的夏宫,以多种传统手法,营造了120多组建筑、29座桥梁、60余组假山,分别点缀在山间、水际、林地、草原,融汇了江南水乡和北方草原的特色。从表面上看,这座陆续修建了近90年才完工的皇家园林,是为了满足清朝皇帝前往木兰围场进行狩猎、演兵需要而修建的中途行宫,但实际上,它还是清政府平定天山南北、稳定西藏、控制漠南漠北广大地区的政治产物,是清代疆域扩张达到极致的见证。
从1713年起至1780年,在避暑山庄的东北部、西北部山间陆续修建了12座喇嘛庙,是当时清政府为了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利用宗教作为笼络手段而修建的。周围寺庙群由溥仁寺、溥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广缘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罗汉堂、殊像寺等12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寺庙组成,环列在山庄外的东部和北部的山麓,共占地40多万平方米,从选址到布局都是清朝皇帝亲自裁定,是集汉、满、蒙、藏等各民族建筑艺术、宗教艺术之大成的北方规模最大的皇家寺庙群。其中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普乐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归清政府理藩院管理,即所谓的“外八庙”。庙宇按照建筑风格分为藏式寺庙、汉式寺庙和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这些寺庙融和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每处寺庙都像一座座丰碑,记载着清朝统一和团结的历史。这些寺庙的建筑风格使汉、藏文化艺术融于一体。其中就有为安置西藏班禅喇嘛而专门修建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修建这些寺院的目的,乾隆皇帝一语道破:“兴黄教即所以安蒙古也。”蒙古自元代起就信奉藏传佛教,而到了清初,西藏、青海、新疆广大地区,均为蒙古势力所控制。在这种情形下,尊崇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就成为政治上的必须和首选。
从建筑本身而言,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营建,显示了清王朝经济的繁荣与强盛;从政治角度来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显示了清王朝政治稳定和文化昌盛。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从建筑手法上分为两类,即移景式和借景式。将土木建筑与山水园林融合在一起,又把宗教内容与造园艺术巧妙结合兴建的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正是康乾时期民族融合、文化结合的实物见证,而所建寺庙都向避暑山庄的态势又体现了康乾时期宗教、民族政策的巨大力量,同时,也表现了清朝不同于前代的文化特征——融满、蒙、藏、汉、维等多民族为一体,将满、蒙、藏、汉、维等各种文化相结合,并展现出当时民族团结、国势强盛的社会风貌。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肇建不仅仅是对皇帝在塞外一系列行宫进行增建或扩建,或者是兴建新的宗教活动场所,而是清朝皇帝在解决国家所面临的重大政治问题方面的突破创新。其意义、功能、影响远远超过了皇家园林和皇家寺庙本身,它是清朝皇家园林和皇家寺庙中的意义重大、功能独特、影响深远的皇家园林和皇家寺庙。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其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具有强烈的对比,避暑山庄朴素淡雅,周围寺庙金碧辉煌。这是清帝实行民族政策的重要举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