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怀柔内外、成就统一的基地

三、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怀柔内外、成就统一的基地

避暑山庄是“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所凝结的建筑精华,从而形成了清代修庙不修城的国家策略。天人合一的园林与庙宇释放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力量,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以及国家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的康乾盛世。如果说在避暑山庄北面200多公里处举行的木兰秋狝是宣扬武力以示威吓的举动,那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所承担的笼络精神领袖、联络世俗感情的作用就更加明显——这就是怀柔之术。清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也起到了稳定边疆的重要作用。因此,清王朝的统治者做到了一件中国其他封建朝代帝王从未做到的事情:以一个人口占绝对少数的民族统治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庞大帝国,并且奠定了辽阔的疆域,繁衍了众多的人口,发展了繁荣的经济,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时代。清史学者戴逸认为:“康雍乾盛世之所以能够达到统一,是因为清朝的民族政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清朝本身是个少数民族执政的王朝,它懂得和理解少数民族的要求和心态,所以在考虑少数民族利益的时候能够特别周到地照顾少数民族。”民族融合不仅体现在满、汉之间的文化融合,同时,也体现在满、蒙之间血缘与精神方面的融合。清政府对蒙古的绥抚怀柔政策开始于皇太极,形成于康熙,发展于乾隆,继承于嘉庆。皇太极时期对蒙古的怀柔政策主要是通婚,因此清朝入关以后的历代帝王都有蒙古血统,这是最具代表性的血缘融合。从康熙朝以后,则同时体现在精神方面的融合。其一方面体现在对超脱人生苦难与参悟生死轮回的藏传佛教理念的共同信仰,它是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兴建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两个民族对血脉相连的游牧民族祖先的认同与崇敬。我们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可以清晰地看到清代帝王的民族大一统思想。

由于清朝对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的需要,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其中,外八庙中的普宁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的修建,在清代的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