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入关前,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成功采用联姻政策,是清代民族政策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承德避暑山庄及...

一、清入关前,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成功采用联姻政策,是清代民族政策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处在要冲位置,使其成为联姻省亲和瞻佛礼尊的重要场所

我国历史上和亲范围最大,并且具有双向性的莫过于清朝。清朝的联姻主要在满族贵族和蒙古王公之间进行。其中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清朝统治者从蒙古王公家族中选择后妃,一方面是清朝统治者把公主下嫁给蒙古王公。清代的满蒙联姻长达300年(1612—1912年),据皇家的族谱《玉蝶》记载,在这300年中,满蒙联姻共595次,其中出嫁给蒙古的公主、格格达432人次,娶蒙古王公之女163人。满蒙联姻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满蒙的政治联盟,使蒙古族更好地成为清朝的北部屏属,从而确保清朝的长治久安。清代皇室与蒙古王公实行的世代“满蒙联姻”,是清代的一项重要国策,成为清王朝柔服蒙古部落、巩固统治的羁縻措施之一。这种联姻政策所形成的姻亲关系,对满蒙两族的长期和好,对清代统辖与治理边疆蒙古地区乃至利用蒙古的军事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太祖努尔哈赤完成统一女真的大业后,面临强大的对手明朝,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团结和拉拢蒙古,对蒙古采取结亲、赏赐、分化利用的政策。1612年主动向科尔沁部明安贝勒求婚,明安亲送其女嫁努尔哈赤,这是努尔哈赤家族与蒙古的首次通婚,从此揭开了满蒙联姻的序幕。1615年,努尔哈赤又娶了明安弟红果尔贝勒之女为侧福晋。1617年,努尔哈赤将其弟舒尔哈齐之女与内喀尔喀巴约特部恩格德尔为福晋,开创了满洲贵族女下嫁蒙古各部的先河。皇太极的一后四妃中有三位是科尔沁贵族姑娘。1625年,科尔沁莽古斯之子赛桑贝勒又令子吴克善将妹布木布泰送皇太极为妃。她是一位对清初历史有重要影响的女性,即后来的孝庄文皇后,顺治帝之母。这桩婚姻又进一步加强了与蒙古科尔沁的联盟,甚至对顺治的即位及清初政治都有影响。这一阶段与蒙古的联姻主要限于漠南蒙古的科尔沁部和内喀尔喀五部。

1626年,皇太极成为后金的最高统治者,继承了其父对蒙古结亲、赏赐、分化利用的政策,结成了以科尔沁为首的蒙古各部的政治军事同盟。清军入关后,顺治帝继续忠实地执行联姻漠南蒙古的政策。

随着喀尔喀蒙古和漠西蒙古的归附,康熙帝不失时机地与漠北势力最大的土谢图汗部缔了姻亲,将札萨克图汗部亲王策旺扎布纳为额驸。这样,联姻的地域从漠南蒙古推广到漠北和漠西蒙古,范围大大地扩展了。康熙皇帝的40位后妃中,有两位来自蒙古族,乾隆皇帝的后妃中也有蒙古族。乾隆朝满蒙联姻达到了高峰,乾隆朝60年间,嫁与蒙古的皇家女儿多达179人,最多的年份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出嫁8人。

清入关前就与蒙古等民族保持着联盟和通婚的国策。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曾说过,自古满洲与蒙古是一家。蒙古是满洲龙兴所不可缺少的政治盟友,皇太极还编扩了蒙古八旗。蒙古地处北边要塞,是清王朝在政治、军事和地理意义上的屏障。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要冲位置和民风、民俗当然就成为联姻和亲和瞻佛礼尊的重要场所。清政府统一蒙古各部割据政权,安抚蒙古贵族,巩固边疆稳定,成为头等大事,对此,康熙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方面,他在木兰围场借围猎而演练骑射;另一方面,又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围场和北京之间的武烈河畔修建避暑山庄,历时近90年才完工,借此在地理和感情上缩短与草原各部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