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学概论》的研究对象

一、《避暑山庄学概论》的研究对象

《避暑山庄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既包括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也涵盖与避暑山庄相关联的皇家猎苑木兰围场和皇家寺庙外八庙。

康熙二十年(1681年)设置的木兰围场,早于避暑山庄出现在清史上。康熙为什么要在塞外设置木兰围场?为什么要选择蒙古喀喇沁、翁牛特部落的游牧地区作为猎场?康熙为什么要在赴木兰围场的御路上建立行宫?这些都是“避暑山庄学”研究的对象,也是《避暑山庄学概论》应该包括的内容。

晚于木兰围场的避暑山庄,创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康熙为什么要创建避暑山庄,其具体缘由是什么?避暑山庄的创建过程,大致经历几个阶段?避暑山庄的景区分布,大致包括多少景观?这些也是《避暑山庄学概论》要叙写的内容。

在避暑山庄建造过程中,构筑的一处处庙宇,共有十二处,因其中八处有定额喇嘛,并享受国家饷奉,所以被理藩院称之为“外八庙”。外八庙,即避暑山庄周围寺庙,不是一次建成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政治需要,在不同时间建成的。每一座庙宇的建造,都有其具体缘由。对于外八庙中一座座庙宇建造的缘由与清帝的政治用意,是“避暑山庄学”应该着重研究的,也是《避暑山庄学概论》需要着重叙写的。

避暑山庄、外八庙、木兰围场,虽然是各自独立的,但又是互相结合的。避暑山庄与木兰围场相结合,是清帝肄武绥藩、行政运作的舞台。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相结合,便于清帝利用佛教笼络蒙古上层人物,团结众蒙藏牧民。以避暑山庄为轴,分别与木兰围场、外八庙相结合,使三者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在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避暑山庄学”必须把这三者都作为研究对象,《避暑山庄学概论》也应该把这三者的关系,作为重要内容来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