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见宗教领袖

(二)接见宗教领袖

为了更好地团结少数民族,清王朝十分重视宗教的作用,康熙、乾隆和嘉庆分别接见、封赏过喇嘛教的三大活佛和六世班禅额尔德尼。

康熙三十年,康熙封喀尔喀蒙古的哲布尊巴丹呼图克图为大喇嘛,管理外蒙古的宗教事务。康熙五十二年,又封章嘉呼图克图为国师,管理青海、甘肃、北京、五台山、内蒙古的宗教事务。康熙曾在避暑山庄多次接见哲布尊巴丹和章嘉。这两名活佛在清政府的支持下,政治地位和宗教地位显著提高,与达赖、班禅并列,分管内外蒙古、前后藏教务,在清朝统一边疆的活动中,他们发挥了有益的作用。

乾隆时期,为加强对喀尔喀蒙古的控制,在第二世哲布尊巴丹圆寂之后,不准在喀尔喀蒙古贵族之家选择转生,而令选择于西藏。乾隆二十八年,第三世哲布尊巴丹年仅五岁,由西藏经青海、热河赴喀尔喀蒙古,五月三十日,乾隆在避暑山庄亲切接见,这名出生于西藏的小活佛,用蒙语回答了乾隆皇帝提出的问题,令在场的蒙古王公大为惊奇。乾隆又命章嘉国师授以小戒,赐乘黄车,转多伦诺尔赴库伦(今乌兰巴托)。乾隆五十六年和六十年,嘉庆七年和十四年,第四世哲布尊巴丹也曾到避暑山庄朝见乾隆和嘉庆,清帝通过召见蒙古活佛,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政治上的管理。

乾隆四十五年,西藏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来避暑山庄,这是清代前期民族关系史中发生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历代中央王朝对西藏地方加强管理的发展和继续。西藏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同胞是我国大家庭中兄弟民族的一员。早在清朝顺治九年(1652年),西藏的五世达赖喇嘛就曾到北京觐见过顺治皇帝。清朝政府为接待五世达赖,特在北京修建了一座西黄寺,作为他居住、讲经之所。六世班禅名贝丹意希,佛经的造诣很深,是八世达赖的老师,在蒙藏地区有很高的威望,乾隆四十四年,六世班禅从后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率随行人员千余人,历时十三个月,跋涉一万余公里于七月二十一日抵达承德。乾隆给予了极高的礼遇。对六世班禅离藏赴承途中迎接,赏赐貂帽、豹袍,飞递哈密瓜,赐金顶御轿、黄伞、红伞、珍珠袈裟等。还派皇六子和章嘉国师到多伦诺尔迎接班禅一行。为了让六世班禅在承德能有像到家一样的感受,“肖其所居,以资安禅”,仿在后藏日喀则所居住的扎什布伦寺,不惜重金敕建了须弥福寿之庙,作为六世班禅的驻锡之地。七月二十一日,班禅一行,在皇六子和章嘉国师、尚书永贵的陪同下来到承德。六世班禅来承当日,在澹泊敬诚殿朝觐乾隆皇帝,乾隆用藏语和班禅对话,令班禅感激不尽。当晚,乾隆在须弥福寿之庙备办丰盛可口的饭菜,欢迎六世班禅一行住入寺庙。班禅在承德一月有余的时间里,乾隆为他在万树园蒙古包举行四次大型的野宴,赐他们观立马技、观看烟火,并连续数日在山庄内清音阁演戏。又在四知书屋、万树园等地举行隆重的接见仪式,并设宴款待,还向班禅颁发了金印和金策。班禅在承德期间,还率众多次为乾隆皇帝诵经祝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