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政事的康乾二帝
康熙皇帝,即爱新觉罗·玄烨,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康熙是玄烨的执政年号,其含义为太平安定,后亦以指称皇帝其人。以此为年号,表明清朝统治者经历了长期战争之后,渴望出现太平安定的局面。康熙幼年是在其祖母培养教育下成长的。其祖母孝庄皇太后,贤良而有卓识,按照培养君王的标准,严格要求,使康熙少年时代就养成了许多好习惯。他喜欢读书,善于思考,不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即皇帝位之后,他励精图治,殚精竭虑,勤于政务。康熙十四岁亲政,开始御门听政。御门听政是康熙接见臣下、处理日常政务的主要方式。按照规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这三日常朝在太和殿,其余时间都去乾清门听政。每日“未明求衣,辨色视朝”,春夏早六时,秋冬早七时,风雨不误。康熙听政,十分认真,部院呈送的本章一一全览,最多时日达三四百本,通常少者每天亦不下四五十件。不论多少,康熙都“亲览无遗”。他一日事一日毕,事无巨细,即使奏章有一字讹,也必为改定发出。因他亲览奏疏,故对臣下处理政事敷衍塞责、手续烦琐重复等作风能及时发现,认真解决。在听政中,他发现有一件事两部重复启奏者,于是创立会同启奏制,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康熙听政时,与臣下直接见面,共商国事,辅臣的某些擅权越轨行为,便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如鳌拜擅自更改已经发抄的红本,被冯溥弹劾,遭皇帝批评,便是明显一例。御门听政,可经常了解下情,发挥群臣智慧,集思广益,使国事决策尽量避免偏颇。政务处理迅速及时,堪称康熙朝一大特点。康熙晚年对自己的生平作了这样的评价:“孜孜汲汲,小心谨敬,夙夜不遑,未尝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乾隆,即爱新觉罗·弘历,他深得祖父厚爱,二十五岁登基为帝,在位六十年,年号乾隆。乾隆自幼聪明慧敏,博得了康熙器重,被携入宫中,亲耳聆听祖父教诲。康熙巡幸塞外,曾把乾隆带到避暑山庄,安排在环境幽雅的万壑松风居住。康熙在万壑松风读书或处理政务,乾隆曾有幸从旁随侍。康熙勤奋理政的精神及其谆谆教诲,对他产生了积极影响。在祖父教导和影响下,乾隆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日理万机,唯日孜孜,不敢暇逸”。他说:“为政之道,莫先于勤。”他称帝六十年,处理政事所“积日策三万一千九百而赢”。对于各级官吏,内自旗部大臣,外至封疆大吏,及郡守以上,普遍注意他们的治绩,定时召见,指示周详,深以“丛脞恬嬉”为戒。驿章阁本,随时批达,绝无迟延,尤其军务、河务、赈灾等各种大事,更为关切,到即遄发。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勤政殿,是乾隆处理政务的场所。以“勤政”为名,意为对政事要尽心尽力,不稍厌怠。乾隆即位时,祖宗给他留下的大清帝业,既兴旺发达,又存在着重重矛盾,暗伏危机。面临这样的局面,乾隆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非常沉重,因此,他理政丝毫不敢懈怠。乾隆执政时,每一天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处理政事上面。尤其是御门听政之日,东方微露曙光,他就穿戴整齐,做好准备,等待大臣们上朝。乾隆自幼接受骑射训练,身体强健,但也有生病的时候,如乾隆五年正月,由于连日宴请外藩蒙古首领,召见大臣,身体疲惫患上感冒,整天咳嗽不止。有人劝他休息,注意保养身体。他却不以为然地说,暑去寒来,气候变化,生病是寻常之事。如果因为生病,解一身之劳,不事躬亲国家政务,那就错了。乾隆在《勤政殿》诗中写道:“不息自强励勤政,永钦家法咏《卷阿》。”就是在勉励自己,要永远虔恭地遵守祖宗的章法,不忘举贤任能把国家管理好,以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正是由于康、乾二帝的勤政,开创了清代前期的盛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