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避暑山庄文化”的论说,对承德很重要。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这一独属承德特有的“文化”,是承德强健的根脉所在。

道理说起来又很简单。遥想三百年前,在塞北这片水草丰美的山地里,如果不是康熙要建一座避暑山庄,那么也就不会有承德,也不会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避暑山庄在清代最强盛的一个时代开始兴建,又在一个依然保持强盛的时代基本建成。于是,山庄内外就必然充溢着那个时代的自豪和骄傲。三座牌楼把御道通往离宫的最后一段道路打扮得庄严绚丽:“光天化日”“九功惟叙”“八表同风”,这些牌楼横额,为国家久违的大一统局面和难得的太平年代作着文字表述。众多史料表明,承德(热河)在那样一种大文化的笼罩和熏陶中,数十年间由一个小小村庄,发展成商贾云集、道路通畅的塞北重镇。如此,才最终形成京城以北的一个省份,不仅在清朝,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避暑山庄是承德的灵魂。由此逐渐孕育升华出来的大避暑山庄文化,为承德在九州大地确定了重要的位置。直至今天,当中外游人来到承德,在未接触避暑山庄、外八庙,未感受其文化气息时,很难对承德有什么赞许的话要说。毕竟这座城市的容貌还不能与那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相媲美。然而当他们只是匆匆地走上一遭,多看几眼,情形就立刻大变了,赞美之辞丰富了,喜爱的情感也出来了。他们说承德很美,说承德是中国北方的一颗明珠等等。其实我们都知道,那是透过景物在赞美一种文化,是在褒扬这种文化的内在之美。倘若只论山水庙宇,全国名山名寺何止万千,也未必能公推承德为首。然而这里一山一水一殿一寺,却有着其他地方没有的文化内涵:统一强盛的祖国,和睦亲密的民族,开放友善地对待邻邦、包容多元的理念等等。这些宝贵的大文化范畴里的丰富内容,在避暑山庄和它身旁这片布满绿色的山地里,表现得是如此和谐得体并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