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二、城镇的兴起与发展

承德兴起之前,这里人烟稀少,十分荒凉。随着木兰秋狝的举行和避暑山庄的建立,皇帝每年总要到避暑山庄居住,而每次前来,除皇室成员外,都有大批满汉王公大臣及其随员从行。如乾隆每次到避暑山庄,除皇子皇孙、妃嫔随行之外,军机大臣、重要的文武官员、少数民族王公贵族都要陪侍,等于是清朝中央政府的一次大搬家。这样,必须有一套服务于山庄的机构和设施,因此,朝房、衙署、馆驿、茶楼、商业街等相继建立起来。如在避暑山庄门前,原来有两排东西相对的平房,正如北京紫禁城午门前的朝房,在当时是六部“值庐”,是文武官员和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等候皇帝召见的地方。许多重要的文武大臣,因多次随行,为了生活上的方便,也在山庄附近建立起了自己的府第。像乾隆时的权臣和珅就有府第建立在避暑山庄丽正门外以东。嘉庆年间,嘉庆皇帝在处理权臣和珅及福长安时,统计了和珅、福长安在热河的房屋,总计承德处有房屋 121 间,两人从喀喇河屯至阿穆呼郎图共8处房屋294间,统共415间。在丽正门东南隔街相望的还有齐王府、郊王府,东有常王府(或称庄王府),今其地仍称常王府胡同。在市中心区稍南有罗王府;西侧的佟山,相传系佟王府而得名。

当时承德的主要街道有西大街的头道牌楼、二道牌楼、三道牌楼,这是主要的商业区或称买卖街。此外还修建了二仙居街、旱河沿街、土地祠、皮袄街、马市街、草市街等等。这些街市,热闹繁华。到了康熙晚年的时候,承德已经是“生理农商事,居民至万家”的城镇,甚至呈现“万家灯火较前增,井邑纷添有卖蒸”的繁华景象。乾隆年间,买卖街“最称繁富”,“左右市廛、连亘十里”,“商贾辐辏,酒旗茶旌,辉映相望,里闾栉比,吹弹之声彻夜不休”。

伴随着府、厅、州、县数目的增加,清初原是清溪涓涓,绿草茵茵,树木繁盛,牛羊遍野的乌兰哈达(赤峰)和八沟(平泉)等地,到乾隆年间,也相继发展成为新的城镇。

如平泉,因其街中心有股泉水平地涌出,水量大,水质好,甘甜爽口,清澈见底,居民、铺户多用此水而得名。其“上通锦州,下通喜峰口”,原称“八沟”。建于清朝初年,清朝入主中原前,部分八旗官兵在老杖子建庄定居。随之,东三家、西三家等居民点相继建立。顺治四年(1647年),在老杖子西南修建清真寺,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八部蒙古入京朝贡,都途经此地。在避暑山庄建立后,进一步修整热河至盛京(沈阳)的道路。康熙四十四年开通北京—喜峰口—瑷辉驿道,平泉境内设南、北五十家子两个驿站,驿道从平泉街东穿过。过五烈岭后沿途经过大的沟川依次排列为头沟、二沟……七沟,到平泉已属第八道,故取名“八沟”。随着清廷封禁政策的放宽和“汉佃招垦”“垦荒实边”“借地养民”政策的实施,山东、山西、直隶(河北)的穷苦农民,出口谋生的逐年增加。雍正时,平泉已经形成一条东西向街道。设厅建制时,厅治八沟,亦名“八沟直隶厅”。雍正十一年(1733年)首任八沟厅理事同知莅任,建衙署,修监狱、营房、庙宇,设集市,内蒙古腹地生产的粮食、皮毛、药材、牲畜,关里的布匹、茶糖、器具、日用百货,均在平泉汇集、储运、转销。货栈、粮行、商业店铺、手工业作坊、形成南起南岭,北至七家北口的20里的长街。官衙多设于街中心偏西处,居民区分布于街南、街北和西北部,由官府拨款或官倡民筹,先后建成的庙宇,分别坐落于重要街头、巷口。几个分散村落逐步连成一片,城镇规模成型。当时平泉“街长十六里,瓦屋鳞次,商贾辅辏,人烟稠密,口外最繁华处也”。素有“拉不完的哈达,填不满的八沟”之称。

可见,无论是承德还是平泉,这些塞外重镇无一不是伴随着避暑山庄建立、承德的逐渐开发而发展起来并延续至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