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宁寺
2025年10月13日
(一)普宁寺
普宁寺建成于乾隆二十四年,当时清政府平定了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齐的叛乱,在避暑山庄为厄鲁特四部上层贵族封爵,效仿西藏三摩耶(又称桑鸢寺)建制修建此寺,清政府希望边疆人民“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故称之为“普宁寺”。
普宁寺建筑风格独特,它吸收并融合了汉地佛教寺院和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格局,南半部为汉地寺庙的“伽蓝七堂”式布局,北半部为藏式寺庙建筑。而寺内大乘之阁中矗立着世界上最大的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那么寺内碑亭内的三通石碑所载的文字则寄托着清帝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因居安思危而自强不息的良苦用心。三通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而成。正中为《普宁寺碑记》,通高6.5米,说明了建立普宁寺的政治和宗教两方面的原因。东侧为《平定准噶尔勒铭伊犁之碑》,记述了清政府平定达瓦齐叛乱的经过和重大意义。西侧为《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记述了清政府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的情况。碑身上所用的文字及排列方式,充分反映了乾隆帝希望民族团结、天下一统的良苦用心;碑身上的内容,可以反映出乾隆皇帝刚柔并济、恩威并施的治国思想。“安其居,乐其业,永永普宁”正是中华各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