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杂糅的多元化信仰
综观清代承德地区众多的坛庙以及崇祀的对象,我们发现民众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最直接的反映就是信仰体现出儒、释、道杂糅的现象。
佛教从西汉末传入中国以来,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佛教灵验故事的盛行对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而这些故事的广泛流传也对民众信仰产生了一定的作用。甚至在魏晋时期,小说以“实录”精神示人,晋代以“良史”著称的史官干宝,就编纂了一部影响深远的记述神奇怪异之事的小说《搜神记》,而他撰书的动机很大部分也是因为他深信确有很多灵怪之事发生。魏晋以后,这种观念一直存在,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便记载了大量的神怪之事,其中一条与承德碧霞元君庙有关,文云:
贝勒春晖主人言:热河碧霞元君庙(俗谓之娘娘庙)两厢,塑地狱变相。西厢一鬼卒,惨淡可畏,俗所谓地方鬼也。有人见其出买杂物,如柴炭之类,往往堆积于庙内。问之土人,信然。然不为人害,亦习而相忘。或曰:“鬼不烹饪,是安用此?《左传》曰:‘石不能言,物或凭焉。’其他精怪欤?恐久且为患,当早图之。”余谓天地之大,一气化生。深山大泽,何所不有。热河穹岩巨壑,密迩居民,人本近彼,彼遂近人,于理当有之。
纪昀是清代的大学者,他对鬼出没之事持肯定态度,这说明鬼神灵怪之事在社会传播相当广泛,且信众颇多。中国古代即有“泰山治鬼”之说,这种观念杂糅了中国传统的鬼魂信仰与佛教地狱观念,影响颇深。不仅仅是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与本土的传统信仰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就是本土生长起来的道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纳了很多中国原始时代的俗神,如火神、药王、茶神、农神等,其中有很多是传统礼制中尊奉的坛庙神祇。可见,无论佛教还是道教,都与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又一突出表现是承德地区诸多坛庙的崇祀神祇存在杂糅混合现象。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敕修、乾隆二十八年重修的开仁寺,本为祭祀关帝所建,但寺中又有观音、如来、文殊、普贤等佛菩萨;康熙五十年民建火神庙,除了供奉火神以外,还崇祀弥勒佛;建于晚清的红庙,除了祭祀刘备、关羽、张飞以外,还祭祀道教神斗姥;乾隆年间建造的九云顶娘娘庙(碧霞元君庙)主要崇祀元君娘娘,但庙中仍供奉药王、龙王、雹神、龙王、火神、十殿阎君、玉皇大帝、雷公等等。神祇的多元化凸显出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互融,甚至在一些坛庙的管理上也出现这种特点,如双塔峰的关帝庙即由僧人悟真主持,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中对此有明确记录:“距双塔峰里许有关帝庙,主持僧悟真云:乾隆壬寅,一夜大雷雨,双塔峰坠下一石佛,今尚供庙中。然仅粗石片,其一略似佛像而已。”据僧人悟真所说,关帝庙除了供奉关帝外,还供奉石佛,可以窥见清代承德坛庙神祇的多元化特点,生动地说明了儒、释、道文化在民间的杂糅与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