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津阁贮《四库全书》
乾隆朝是康乾盛世的顶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都处于兴盛阶段,乾隆皇帝本人又是一个追求文治武功、雄心勃勃的君主,他在文治上的一大举措就是开四库馆,编辑《四库全书》,这是自明朝编纂《永乐大典》之后我国封建王朝对中华文化进行全面整理的浩大的国家文化工程,是清王朝继编纂《古今图书集成》之后又一文治盛举。
四库之名,源于唐玄宗。据《隋书·经籍志》载:“唐玄宗于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乾隆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皇六子永瑢领衔,以纪昀、陆锡熊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集中大批人力物力,开始文献征集、整理、编订工作,历时十年完成。主要有《永乐大典》、内府藏书、民间献书三个辑书来源,按照经、史、子、集四部校辑成书。经部分10类,史部分15类,子部分14类,集部分5类,每类之前有小序,述说分类的缘由及著述源流,便于查找。《四库全书》收书3461种,79309卷,存目6793种,93551卷,订为36300册,装6144函。
乾隆三十九年为将来储存《四库全书》,开始兴建文津阁,系仿照宁波天一阁而建,越一年而成。文津阁设计将一层的六棱楹隔为六个单间,顶层六楹相通为一大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乾隆五十年第四部《四库全书》庋藏于文津阁。文津阁建筑为三层,第一层贮存《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总目》,第二层贮存经部、史部,第三层贮存子部、集部。全书以丝线装订,绢帛作书皮,经部以褐绢为皮,史部以红绢为皮,子部为黄色绢皮,集部灰色绢皮。列115架,6144函。文津阁《四库全书》卷首钤“文津阁宝”,卷尾钤“避暑山庄”“太上皇帝之宝”,皆小篆朱文。文津阁本《四库全书》是保存最好、校订最详备的一部。
乾隆三十九年冬,乾隆皇帝写了《文津阁记》,镌刻在文津阁东碑亭石碑正面,在这篇碑记中,乾隆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及正确途径。现将碑文抄录如下:
辑四库全书,分为三类:一刊刻,一抄录,一只存书目。其刊刻者,以便于行世,用武英殿聚珍版刷印,但边幅颇小。爰依《永乐大典》之例,概行抄录正本,备天禄之储,都为四部。一以贮紫禁之文渊阁,一以贮盛京兴王之地,一以贮御园之文源阁,一以贮避暑山庄,则此文津阁之所以作也。盖渊即源也,有源必有流,支派于是乎分焉。欲从支派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弗知津则摄迷途而失正路,断港之讥有弗免矣。故析木之次丽乎天,龙门之名标乎地,是知津为要也。而刘勰所云“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学不传”者,实亦先得我心之所同。然夫山庄,居塞外伊古荒略之地,而今则闾阎日富,礼乐日兴。益兹文津之阁,贮以四库之书,地灵境胜,较之司马迁所云名山之藏,岂啻霄壤之分也哉!
《辞海》中对“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季羡林先生指出:狭义文化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广义文化则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文化的传承包括传播、承续、发展三个彼此关联的环节。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发展中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是文化进步的历史规律。
原载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