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邮驿传递公文下达圣谕
清以前,“邮”是传递公文的组织,“驿”负责提供各种交通或通信工具。宋代一度出现邮与驿并行的马递铺,但未坚持下来。明代辽东地区驿站由卫所管理,以兵卒充驿务,清朝却把这例外的特殊形式扩向全国,使交通与通信合而为一,邮驿才名副其实地统一起来,使清代的邮驿发展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新阶段。清代的邮驿由驿、站、塘、台、铺、所六种组织形式构成,承担着传递谕令、公文、禀报军情,运送贡赋、朝廷赏赐物品和迎送过往官宦、转运兵员以及粮秣军需等任务。清代热河邮驿非常发达,主要有驿和铺两种形式。围绕承德各个方向都有重要的驿路,向西南联通京师,向北连接蒙古游牧地区,往西控制回疆。条条驿路就像一根根神经连通全国各地,及时地传递着各方面的信息,清政府的号令可以有效地贯彻到全国。康乾时期,承德的邮驿特别繁忙,“章奏朝发夕至,综理万几,与宫中无异”。其组织之严密,效率之高,可谓空前,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代的邮驿有一套严密的管理体制,在中央由兵部车驾清吏司主管,在地方归按察史司管理。承德府邮驿管理,据《承德府志》记载:“承德驿置古北口外驿站,应付夫马奏销钱粮由古北口管站员外郎掌之,承德府属所司驿站,应付夫马奏销钱粮由热河道府州县掌之。”从京师至避暑山庄,沿途设立台站共三十处,用以邮递章奏。在公文传递上,分驿站传送(人马俱换)、专差传送(换马不换人)、急递铺传送三种方式。选用何种方式封发公文,由公文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确立邮驿程限的基本原则,是因程设限,依限传递,因地制宜,区别对待,选择捷径,分秒必争。邮符由兵部掌握,是给驿的证明,有两种,官员驰驿给“勘合”,兵役驰驿给“火牌”。给驿的原则是,按地位高低,享受不同待遇。京城往来公文因性质和内容不同,程限五日、四日、一日不等。遇有紧急公文,则有兵部火票马上飞递,按紧急程度标明“五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收藏并展出一件兵部火票,就是乾隆驻跸热河期间,发往新疆哈喇沙尔的紧急军事公文。康熙平“三藩”时,驿马的差员一昼夜可行千余里。由于邮驿及时、迅速地传递清帝的号令与公文,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康乾时期,特别是乾隆时期,许多重大的军政要务,都在山庄得到妥善处理,如乾隆忧勤定金川。乾隆初年,四川西北部的大小金川土司,因经常与邻近土司争夺土地和人员而相互仇杀,给川西北各土司带来严重威胁。四川巡抚及时向清政府报告,乾隆十分重视,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对往来的奏折及时具体批示,坐镇北京与承德指挥,几度调兵遣将,详细部署,最终彻底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乱,使西北地区逐渐稳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