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总而言之,从建筑规制与内部陈设来看,热河文庙具有浓厚的皇家色彩。笔者认为,在以避暑山庄为中心的夏都体系中,热河文庙占有重要地位,这里是以外八庙为载体的藏传佛教文化之外,一个重要的儒家文化传播中心。热河文庙与避暑山庄、外八庙一样,都是为清帝进行政治活动服务的御用场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见证和实物记录”。同时,作为清代三大皇家孔庙之一,热河文庙是清王朝在多民族地区设立文庙以推行文教政策的典范,与其他长城边外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文庙一样,其落成大大促进了当地儒家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因其夏都文庙塞外特殊地位为加强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原载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注释】
[1]参见《太学全图》,上海书店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北京府县志辑·光绪顺天府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4页;《孔庙平面示意图》,山东省曲阜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孔庙 孔府 孔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页。
[2]关于其具体的摆放情况,清代地方文献中语焉不详。笔者仅在关野贞、竹岛卓一《热河——影集与解说》第226页见到如下记载:“(大成门)后面两端二间设有金刚栅,沿侧壁建有石台,台上各置五个石鼓。”
[3]关于此上谕的刊刻位置,材料来源于朴趾源《热河日记》第291页。关于此上谕的全文信息,详见于《清高宗实录》卷一千零五十,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丙午。笔者据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6册,第188—189页)和中国金石总录数据库记载,查到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有碑名为“清乾隆承德府文庙碑”(又名“承德府文庙碑残拓”),其材质为石,文种为汉文,无额题,无首题,拓纸均高134厘米、宽66厘米,阳面和阴面均12行,每行25字,总字数493字,高宗弘历撰并正书。从阴阳残拓所存文字来看,该碑文即为乾隆四十三年二月所发布上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