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时发表重要讲话,做出了“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科学论断,强调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教育是培养人的伟大事业,关乎公民素质的高下,决定国家各项事业的兴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教育不单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个人与国家的责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与行为。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把教育作为建立新政权和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伟大事业的重要依靠。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之后,邓小平阐明了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毛泽东、邓小平“尊师重教”的重要思想,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决策。“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探索和实践的新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系统总结、深化和发展。[2]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方面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改革开放之后,党中央和国务院接连召开了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就落实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相继颁行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落实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深了人们对优先发展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系统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这是关系到民族生存、国家兴旺发达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探索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对历史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期更好地指导对当今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探讨。正如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所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3]历史的思考无疑是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尤其对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家来说,更须如此。探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文化的交互关联,构筑教育优先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探寻教育发展的未来路径,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既关系教育优先发展的条件问题,也关系优先发展教育的目的问题。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伟大使命,高素质人才是决定性因素。高等学校是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因此,研究高等教育注定成为历史的必然应答,也是时代赋予史学家的强烈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