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研竞赛的育人功能,拓展创新实践培养渠道
新时代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科研竞赛的开展,使得创新人才的动手能力得以在实践中增强。在宁波大学,学校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时,十分注重学科竞赛的实践育人功能,在不断地探究摸索中,根据教育形势发展,逐渐建立起了以“挑战杯”为龙头,各专业学科竞赛为支撑的科研竞赛体系。由于许多竞赛活动比赛周期长、强度大、知识储备要求性高,学生在参加完相关赛事,不仅在个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获得扩充和增长,意志品质上得到磨砺,增强了抗击打能力,而且在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上也得到明显提升。因此,相关赛事受到了许多学生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各项赛事成果也层出不穷。如在作为目前国内环境设计专业最具影响力赛事之一的2015年亚洲设计学年奖中宁大学子取得了优异成绩。2016年,全球计算机界的顶级学科赛事——ACM国家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在泰国举行,共有来自六大洲102个国家2736所大学的40266名学生参与。宁波大学学生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成绩名列全球第76名、中国内地高校第14位。“挑战杯”在高校科研竞赛中的位次和重要性无疑是最显著的。宁波大学十分重视挑战杯对学生的帮助,从项目设置、团队组织、专家评审和激励政策上全面辅助。2015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宁大首次荣获特等奖。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宁大囊获4金2铜,成为全国仅有的8所连续四年获得“挑战杯”、“创青春”系列赛事优胜杯高校之一。
在推进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宁波高校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战略,让精英教育和创新教育符合时代要求,契合社会需求,打通新时代人才的社会培养通道,使其能有用,有大用。各高校大力推进与国内外高校、地方政府的沟通与合作,不断为新时代人才拓展国际视野,汲取前沿知识养分创造条件和平台。2018年2月12日,宁波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宁波会见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共同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揭牌。该学院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直属的二级学院,由宁波市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共建,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现有的科研平台,整合、优化中国科学院院属研究单位材料化学等领域的科研资源,致力于建设成为“国际上有特色、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学院采取“小规模、国际化、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办学层次主要以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主,适当招收港澳台学生及留学生,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在校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至2020年达到1200人,至2025年达到2000人,将为宁波材料领域的创新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对区域高等教育形成有益补充。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推进名院大校建设的决策,不惜重金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以迅速增强宁波高等教育实力。凭着“敢想、敢做、敢当”的实干精神,一大批稀缺资源纷纷落户宁波。宁波与北京电影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北影影视艺术学院;与大连理工大学签订协议,启动建设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与浙江大学签署协议,共建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与西北工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宁波共建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2017年以来,十多所强校强院强所扎堆落户宁波,成就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宁波现象”,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宁波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高水平研发机构和科研人才支撑。”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人才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人才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在要求,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宁波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礼记学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即治理国家、统治百姓,首要的就是推行道德教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是当今教育领域的最强音,这是教师决定教育事业兴衰的最醒目注脚。教育的现代化落脚于教师的现代化,没有师资的现代化,一切于事无补。正如美国现代化研究专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所言:“如果没有观念的现代化,那么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3]何谓大学?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先生作出了诠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4]梅先生将清华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寄予“大师们”身上。的确如此,大学的层次与社会公信力直接取决于大学教师的素质与社会影响力,一流高端的大学创建于一流高端的师资队伍之上。改革开放以来,宁波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密不可分。
发展教育,人是第一要素,教师是第一战略资源。人才队伍的质量决定了教育的质量。近年来,宁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和人才强校、人才强教战略,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人才总量有所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初步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内涵提升与发展。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是光喊口号,也绝非“发文”了事,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
(1)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知识分子政策出现“钟摆”现象,极不稳定,政治运动危及教师利益。不少群众对教师的认识缺乏理性,“迂腐”“固执”“老朽”是对教师评价常用的词汇,教师社会地位不高。宁波市把“科教兴市”理念真正融入社会实践之中,真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两个尊重”成为常态的社会氛围,让教师有“为师”的自豪感。目前,宁波全市全日制普通高校教职工总数1.1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29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996人,占比12%,副高级职称的2511人,占比30%;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507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230人,硕士研究生2841人,占专任教师比例分别为27%、34%。宁波高校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无论数量还是比例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专任教师中博士数量比2011年增长81%。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40周岁以下专任教师4430人,占比53%;40至50周岁专任教师2324人,占比28%;50周岁以上专任教师1538人,占比19%。高层次人才总量持续增加。目前已拥有中科院院士(全职)1人,加拿大两院院士(全职)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25人,浙江省“钱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17人,市“甬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21人、讲座教授19人,市“3315计划”专家25人,市高端创业创新团队10个。
(2)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在一个入不敷出、没有尊严生存的境况下,教师授课都不会上心,何谈敬业?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看得见的实惠比悦耳动听、高尚的道德说教更能留住在岗教师,更能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毛泽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5]张闻天谈到物质利益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时指出:“只进行思想教育,而不给物质利益,思想教育就没有具体内容,就成为‘买空卖空’。”[6]应当说,近些年来,宁波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都有了较大提升。此外,宁波高校紧紧围绕服务宁波重大发展战略,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高校重点学科专业、重点实验室、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和国家、省级“千人计划”、市“3315计划”、“甬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等项目,广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宁波市层面的“甬江学者计划”,工科类、理科类、人文社科类特聘教授分别可获180万元、120万元、6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在聘期内岗位津贴分别为每年20万元、每月2万元。
(3)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必然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客观上也要求高校教师能力的综合性发展。具体而言,目前宁波高校教师的培训有以下几种途径。其一,在培训时间上,有长期培训、中期培训、短期培训及不定期培训等方式。其二,在培训内容上,通过专业、外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网络资源教育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三,在培训方式上,有在职进修、在职攻读学位、访问学者、出国深造等。通过以上措施,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宁波各高校都充分意识到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从培养对象、培养内容和培养措施着手打造“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宁波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相继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浙江万里学院先后实施了“博士—教授”工程、青年教师国际化发展计划、人才工程培养计划、“双师型”队伍建设计划、创新团队培养计划等,针对青年教师建立了导师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分类分层”教师培养模式,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培训培养平台,为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教师服务;宁波工程学院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实施优秀创新学术团队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支持计划、优秀教学团队和首席教师支持计划、推进教师实践服务计划、研修访学计划等九大培养计划;宁波大学实施“浙东青年学者”培养计划,每年遴选10名左右青年学术精英作为培养对象,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通过5年培养,成为学校自己培养的领军人才。同时推进教师国际化的培养,出国进修人数成倍增长。2015年6月,在甬16所高校加盟的宁波市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联盟成立,联盟致力于整合各校师资、培训空间、研究资料、外聘专家等资源,主动构建促进教师发展的工作研讨和资源共享平台。经宁波市高校教师发展联盟推荐,宁波市教育局确定了高校教师发展培训第一批67个示范项目,将培训方案统一汇总后供各高校及教师选择参加培训,以扩大示范辐射作用,提高培训质量。
(4)制度层面保障。为了让教师培养常态化、制度化,宁波市出台的《宁波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加快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制定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引进标准,健全高层次人才使用和奖励制度。”在宁波市教育规划的指引下,各高校相继制订本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如宁波大学于2014年10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若干意见》,把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强化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增加人才专项资金投入,今后五年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经费用于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各项任务指标落实到位;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人才队伍是学校推进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推进开放办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资源;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10个文件,加强经费保障,在各类政府专业建设和培训项目资助经费的基础上每年单列师资队伍建设经费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