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改革。1996年三校合并以来,宁波大学在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教学上存在的许多问题:教学工作中注重量的扩张,忽视质的提高;注重新专业的申报和课时的增加,忽视对现有专业的建设和改造;校系领导对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既是学校永恒的主题,又是当前紧迫的课题,缺乏足够的认识;素质教育的观念没有真正确立,因而没有能够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学计划的修订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教育教学改革进展不快,缺乏改革的总体思路,等等。2000年初,为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以及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高等学校开展“高等教育质量年”活动的通知》精神,宁波大学教务处起草了《宁波大学新世纪教改工程五年规划(草稿)》,就构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建设,初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以及加强教学研究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宁波大学2000年开始的教学改革,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学分制改革和教学计划修订为切入点,以专业、课程与教材三大建设为载体,以教学手段的改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机制的构建、师资队伍及教学基本条件的建设为保障,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2007年,宁波大学颁布《关于推进创新人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宁波大学学科专业的实际,科学划分学科大类,合理设计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学校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计划。2011年,宁波大学在《宁波大学“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提出:“坚持‘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社会和学生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质量为前提,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核心,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大力建设质量工程项目,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努力培养具备合格道德水准、良好沟通能力、科学思辨方法、合理知识结构和一定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早日形成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宁波大学的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修订本科各专业培养方案,以建立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2004年,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学校制定了新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各学院根据《方案》提出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再次进行修订。2018年宁波大学颁布《2018年宁波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宁波大学的课程教学由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组成的必修课程的学分比例在不断下降,由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组成的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不断提升,使整个课程体系呈现出小型化、多品种的特点,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中设置自主学习学分,自主学习内容纳入该课程的考试、考核范围,同时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提高,从而为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早在2005年,宁波大学就要求在校本科生在每个专业的主要课程中,确定3门共9~12学分的课程作为学位课程,实行教考分离,所有学位课程均达到75分为获取学士学位的必备条件之一,同时要求各专业至少选择2~4门课程为双语教学课程。
(2)加强专业、课程、教材三大建设。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宁波大学以重点建设专业、优秀课程、优秀教材的建设为载体,加大专业、课程、教材改革和建设的力度。主要措施包括: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的培养口径,适度打通基础,强化专业特色;扩大选修课,突出实践课,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中,突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基础性,文理渗透和工管交叉;设立教学改革专项基金,对课程和教材建设进行立项资助;建立课程建设分级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校院两级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宁波大学专业、课程、教材三大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全校共建成省级重点建设专业9个、市级4个、校级18个;立项建设的校级优秀课程建设项目127个,有85个项目通过学校考核验收,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7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12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省立项建设的重点建设教材项目16项,1项被列入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项目,学校立项建设的校级优秀教材建设项目33个,31项被评为校级优秀教材奖,另外还自编了53门体现优化教学内容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材,开发研制了80余个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多媒体课件。2018年,宁波大学充分发挥国家教育质量建设工程项目的引领作用,精心培育教学精品。依托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培育并建成6个地方服务能力强、特色鲜明、资源优势明显的国家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8个省重点学科,4个省重中之重的学科,1个省医学重点扶植学科,5门国家精品课程,35门省级精品课程。
(3)加强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宁波大学拥有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23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8个、宁波市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省部级创新基地3个,其中科技部国际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引智基地1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成果推广机构1个;国家、地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个,其中科技部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宁波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协同创新中心3个,其中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宁波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各级公共服务平台9个,其中教育部科技创新工作站1个、国家海洋局公共服务平台1个、浙江省公共服务平台1个、宁波市公共服务平台6个;浙江省引进大院名所创新性载体2个;宁波市中介服务机构1个。
宁波大学也非常重视人文社科科研平台的建设,积极推进省、部、市级社科基地建设,引导各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深化内部管理,积累成果,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已构建省(部)、市、校三级研究平台体系,现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宁波大学研究基地1个、宁波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9个;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1个、浙江省高校新型智库2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宁波市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2个、宁波市文化创新团队1个;宁波市与中国社科院合作共建研究中心6个。还积极整合校内研究资源,建有人文社科校级研究院12个、研究中心21个。
(4)建立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教学管理网络系统。早在2001年,宁波大学自主开发的“完全基于B/S结构的高校学分制下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正式在校园网上投入运行。新的教务管理系统具有较为全面的管理功能,可以实现学生在网上进行专业、专业方向分流,以及学生自主选课等,可以对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管理架构上实施校院两级的分布式行政管理体制,为在全校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行之有效的操作平台。
(5)建立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该体系包含教学管理系统、教学咨询与评估系统,以及教学监控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以校、院分级教学管理为主要架构,学校的教学管理职能由过程管理为主向目标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转变,学院作为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加强科学严密的教学过程控制。教学咨询与评估系统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材评估、学生学习质量评估、实践教学评估、学院教学工作评估等内容,充分体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特点,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监控系统包括实施学生评教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以及成立独立于教学管理系统的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和学院的教学督导组织,及时向学校和学院反馈有关教学工作的信息,以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的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