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建立,专业结构未对接产业集群优化
专业是高等教育适应产业融合,创新自身发展方式的基础与载体。由于我国普通高校学科教育的专业设置机制固化,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还不能有效适应符合自身特色的专业开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专业设置同质化倾向严重,并且不适应区域产业转型的需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体系还是基于传统工业生产的分工模式建立起来的,在专业设置上集中表现为专业狭窄、界限分明,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导致产业融合催生的新产业缺乏相应的复合型人才支撑。
产业融合不断催生出技术更加复杂的新产业,导致产业的发展表现出诸多不确定性,加剧了劳动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使高等院校对职业能力预测变得愈加困难。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作用下的产业融合,模糊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提高了新产业技术复杂性,在此局面下,迫切需要高等教育改变传统的静态专业建设与调整机制,建立起专业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使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能够更加灵活适应产业融合引发的诸多不确定性,为高等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式奠定基础。然而,当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仍未建立专业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这在产业融合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下,导致高等教育缺乏适应产业融合创新自身发展方式的基础与载体。
专业集群是高等教育专业对接产业集群进行内涵式、集约式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后形成的专业结构形式。专业集群与专业群并非同一概念。高等教育的专业集群比专业群具有更大的专业整合跨度,尤其是专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必须紧密依托产业集群,而专业群与产业集群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专业集群建设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是提高办学效益,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院校专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是形成高等院校办学特色的关键。[18]但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专业集群的优势却未能充分发挥。从专业集群建设实践来看,对于专业集群结构要素中核心专业的确定,各高等院校基本形成共识,即根据本区域产业实际发展需求,依据自身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支撑专业集群建设的基本办学条件,选择重点专业或优势专业作为核心专业。但是在专业集群内与核心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选择上,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选择不够合理,很牵强地把一些不相关的专业划分到同一专业集群内,并且很少有跨系部专业集群的组建,导致专业资源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共享。这主要是专业集群的建设及其结构的优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服务目标作为指引,各专业之间没有共同的发展方向所导致的。
通过梳理宁波市的地方产业结构,可以得知当前宁波市正处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阶段,目的是建成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宁波市立足传统的优势产业——纺织、服装、日用家电、塑料机械、汽配产业、文具和模具行业,力争在2020年建成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物流大港、进出口大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性创新服务中心和金融中心,成为全国一流的宜居城市。一方面,目前宁波市的产业结构仍以传统的优势产业为主,所以纺织、服装、机械等行业的人才需求旺盛,但是宁波的高等院校中,相关专业设置显然不够,专业的设置显然滞后于产业的需求,每年培养的相关专业毕业生都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随着宁波市大力加强金融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建设,现代服务行业的相关人才需求也会越来越明显,但是基于当前的实际情况,宁波高等院校财经类人才的招生规模十分庞大,已远远超过金融行业需要的人才数量,若不顺势缩减招生规模,必定会造成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所以对于专业的设置问题,必须高度契合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重点,某个专业过多的招生或者过少的招生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除此之外,根据2016年1月发布的宁波市“十三五”规划,文件中明确指明了未来宁波市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要努力建设更具创新能力的经济强市,基本形成更具有影响力的港口经济圈,并推动《“中国制造2025”宁波行动纲要》尽快实施,实现对外经贸合作水平的显著提升与投资贸易机制的进一步健全,建设地区性的服务业和金融业高地,同时加快旅游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上述产业多为新兴行业,未来前景可期。通常来讲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所以宁波高等院校基于这一现状和地方产业结构发展重点,可以着力培养上述有关行业的人才,比如旅游管理、环境工程等专业,一般高等院校开设密度低,与地方产业的匹配性还不够高,所以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与调整。高职院校作为专业设置的主体,在相关专业的开设上拥有高度的自主权,所以学校相关部分在规划专业时,必须对地方产业结构特点有清晰的了解,并将相关产业未来发展和政府的规划趋势也考虑进去,但宁波市部分高等院校的重点大多在如何扩大学校的招生规模和吸引学生报考方面,最终造成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与专业设置不相适应。总体来看,尽管宁波高等院校专业群建设都积极对接区域产业,但是区域产业范围较大、内容十分复杂,往往使高等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失去针对性和集约性,导致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同质性较高,还未能够形成契合产业集群需求的集群化专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