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

二、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

宁波地方高校科研成果是解决区域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生产效益的主力军,同时高效率的科研成果是一个区域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因此,必须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加强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力度,增强高校科技创新活力,为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生产效益做出贡献。

首先,重视互联网对地方高校科技成果推广的重要作用,发挥地方高校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媒介作用,加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开发系统和科技成果数据库。如区域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网络上成立“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广泛发布区域内各个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以及企业的技术需求,努力实现网上信息共享。企业单位可以迅速找到自身发展所需的科技成果,同时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也能投向市场,帮助企业充分了解科技发展前沿,以便在生产实际中加以运用。因此,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加强成果推广,以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生产效益。

近年来,宁波积极探索技术转移服务新模式,于2008年投入运行的宁波市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是以网上交易平台为载体,科技合作活动为抓手,以健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链,建立适应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促进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技术交易与成果转化,形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善、运作规范、网上与网下服务相结合、网络化全覆盖的运行模式,使技术交易更高效、便捷,是目前宁波企业与各高校、研究院所实现技术转移的一个重要科技合作渠道。

宁波市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由网上技术交易平台、网下技术交易展示洽谈活动和产学研服务平台运行服务体系三部分组成。(1)网上技术交易平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为技术转移服务的Web网站——网上技术市场,这些网上技术市场最初表现为技术转移信息平台,随着软件技术的开发,平台支持数字化交易的功能加强,逐渐演变为技术交易支持平台和科技资源配置平台。网上技术市场已成为促进科技创新、技术交易、加快企业生产方式改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兴生产要素市场。宁波市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吸收借鉴国内其他网上技术交易平台的优势,建立了宁波市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网址www.nbcxy.gov.cn),该网站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最新技术建设的支撑性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产、学、研各方在这一平台上的资源共享,解决了以往产学研结合中“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共享”等瓶颈问题,促进了科技与信息观念的转化和信用系统的建立,从而充分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有效地释放广大科技人员,科研院校的创新潜能和智慧,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对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积极的、重要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2)网下技术交易展示洽谈活动。网下技术交易展示洽谈活动主要通过举办各类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如中国(宁波)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宁波)新材料与产业化论坛、国内外“宁波周”等科技合作交流活动,依据网上交易洽谈进展,邀请国内外知名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开展成果与难题的有效对接,为技术供需双方开展面对面交流提供载体,从而实现各类成果在全市企业中的成功转化,是网上交易的重要补充。如2012年9月组织召开的“中国(宁波)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就是根据网上技术交易平台上企业发布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等36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10位专家携科技成果参会,为企业“把脉诊断”。组织网上交易平台注册的800多家宁波企业参加高交会,与高校、科研院所专家进行对接洽谈。为使专家更深入地了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通过组织专家深入企业考察,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解决技术难题出谋划策。本次活动使在网上有意合作的项目通过网下进一步地洽谈与交流,提高了项目对接的成功率,共达成合作意向近50项。(3)产学研服务平台运行服务体系为进一步健全以网上技术市场为重要载体的产学研服务体系,建立了网上、网下的产学研合作运行管理机制,构建了技术转移的立体式服务网络。一是在宁波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设立了市级市场,对平台实行统一运行管理。市级市场负责产学研平台的日常运行管理,组织开展各项合作活动,指导分市场工作的开展;做好平台运行维护,保障网络信息的通畅;大力发展会员,宣传技术交易政策法规;跟踪核实成交项目实施情况,做好统计分析;加强技术交易队伍的培训,推进技术交易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二是在各县(市)区设立了12个分市场,主要负责企业技术需求的挖掘、信息审核和管理,及时收集、准确发布需求信息,提高上网信息真实性;组织技术供需项目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充分整合市内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资源,发挥市外高校、研究院所在甬设立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如院士工作站、技术转移中心等以及市内科技中介机构等在经营、管理和服务手段上的优势,组建了一支专门从事技术转移服务的工作团队,建立了协同合作的机制,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技术转移。

其次,完善成果推广激励制度。鼓励和调动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创新热情,对科技成果推广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在社会地位、待遇上进行政策倾斜,在评优晋升时,将科技成果推广业绩作为衡量科研人才的标准之一;在技术职称评定时,以成果转化后的效益水平作为重点考核内容之一。鼓励地方高校科研人员以团队形式,通过创办企业、持有企业股权等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符合成果推广规律的管理机制,保障科研人员顺利进行成果推广工作。激励机制是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中,加强成果推广的重要手段。加大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生产效益,必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激发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成果评价、分配办法。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针对地方高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等不同阶段,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确保科技成果推广活动顺利开展,并及时进行评估工作,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社会生产效益。制定科学、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能够有效促进成果转化。为适应成果推广,设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明确规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用途、使用办法和相关条款,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资助科技项目进行推广和转化,并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发明人、专利代理人、研究项目单位、大学、学院等各个主体按比例获取收益,如此,将会使科技成果更多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在连接大学和企业中发挥着作用。建立多样化的成果验收审查与评估机制,完善审核标准,提升成果质量。学校成立科技成果管理机构,加强对成果创新性、市场应用性的审查,由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高校、企业联合评价成果,切实注重成果数量与质量的同向增长。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作为重要的融资渠道,是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撑,可以降低成果转化的实际风险。地方高校应完善风险投资的规避机制,建立以风投机构为主导的投资平台。加强自身筹资能力并重视市场调查,为成果的中试孵化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市场调研等活动,科学评估科技项目的实际还款能力与贷款风险,将投资风险进行合理分摊,最大程度弱化投资风险。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配制度应平衡好学校和个人利益,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教师激励机制,使成果具有应用价值并带来社会效益。在科研评价方面,应考虑不同学科的差异,防止“唯SCI、EI检索化”,以及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来评价学术水平,对科技人员制定分类、分层次的考评体系,在职称评审中努力做到“效益与论文同等”,对在科研上有重大突破的人员予以政策倾斜。同时将成果转化项目进行量化并纳入高校教师职务晋升、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激励科研人员投身产业化技术研究。在收益分配方面,科研奖励涉及多数人的利益,可根据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推广的各个环节的贡献,对从事专利转移转化的科研人员或辅助人员,按转让收入实际到账经费给予一定比例的绩效奖励,并严格考核考评、保证公平、公正和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