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改革

二、教学改革

教育质量是一个学校“安身立命”的关键所在,宁波工程学院坚持“教学第一,质量立校”的原则。坚持科学的质量观,面向社会开展高等教育,努力造就素质全面发展,具有优秀思想道德、良好文化修养的应用开发型高级技术人才。为此,学校必须把教学工作放在首要位置,遵循“知行合一”的校训,继承并不断发展“讲实求精”的优良传统,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保持并发挥宁波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规格模式上的优势。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思路,加强教学管理,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力量,学校每年都安排1000万元以上的资金,用于教学设施的改造,以使学校的教学水平有明显提高,更好地适应本科教学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宁波工程学院为了提升教学质量,除了资金上的大手笔投入外,还积极开展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即“三重二优一评估”(“321工程”),建设重点专业、重点课程、重点实验室,培养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开展教学评估。重点专业和重点课程建设由教务处牵头,各学院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由科研设备处牵头;优秀教师培养由人事处和教务处共同负责;优秀学生培养由各学院负责,学生处配合;教学评估工作由教务处负责。制订教学质量工程实施行动计划,其内容如下。

一是建设重点专业、重点课程、重点实验室。重点专业建设工程将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滚动投入,加大本科专业建设力度,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使每个学院能够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重点建设1~2个本科专业,全校建成10个左右的重点专业,进而建设学校品牌专业、省市重点(精品)专业。重点专业建设要突破旧框框,强调创新,强调人才培养目标,强调知识、能力、素质与教学的结合。学校选择建设思路清晰、建设目标明确、有创新点的专业先行启动,逐年推进,滚动发展。建立健全“宁波工程学院重点专业评估体系”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每两年进行一次专业检查、评估,促进专业建设上质量上水平。重点课程建设工程旨在通过四级课程建设体系、设立优秀课程建设奖励基金、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健全课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设立教材出版基金等措施,建成一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符合现代化要求的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准的系列重点课程,带动学校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着眼于本科教学及实践的需要,突出应用性工科实验室建设,整合有关基础实验室,加大投入,建立校级基础实验示范中心和学校工程实验中心。

二是培养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将通过“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三级培养和选拔制度,采用青年教师教学比武等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教师敬业爱岗的良好氛围。各学院可采取不同方式发现、选拔和培养一批优秀学生,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开发型高级技术人才,对优秀学生在就业推荐等关键环节给予一定的倾斜。

三是开展教学评估。要积极实施教学质量评建工程,制定本科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分段推进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建立和完善教学工作评估制度等,“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宁波工程学院“321”教学质量工程成效显著,专业和课程建设质量明显提高。2009年,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成为省重点建设专业,全校有16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已经形成校级、市级、省级三级专业建设格局。新批本科专业3个,专业布局进一步完善。2门课程获省级精品课程称号;对首批校级精品建设课程进行了验收,5门获校级精品课程称号;对第二批16门重点建设本科课程进行了验收,确定了12门优秀课程继续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完成了第三批22门课程第一阶段的建设工作。学校已有5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48门校级重点课程。新增省级教学团队1个。学校分别召开重点实验室、重点课程建设现场会,确定了教学质量标准纲要,设计完成了质量保障流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为加强教学管理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2010年,宁波工程学院被教育部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实施高校,这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又一突破。学校已在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土木工程等5个专业上进行试点;建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3个专业被列为教育部首批CDIO试点专业。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深化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而提出的重大改革项目。教育部于2010年6月23日在天津大学召开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并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多所应用型院校探索实施“卓越计划”,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积极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宁波工程学院就是首批“卓越计划”实施高校。“卓越计划”的特点包括: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标准化以及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最主要的目标在于为经济发展、工业发展、民族未来发展培养众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从而奠定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推进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卓越计划”的实施需遵守“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基本原则。为促进“卓越计划”的实施,应用型院校应与有关部门和单位通力合作,联合制定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共同培养人才。其中,应用型院校尤其要重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新兴人才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度超前地培养人才,以避免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卓越计划”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工程教育体系的改革、发展与创新,以及工程技术人才量的提高,有助于我国建成世界领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向着工程教育强国的目标进发。

宁波工程学院为了组织好“卓越计划”实施工作,2011年学校下发了《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提出各试点专业要根据学科、行业发展的特征,重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有效的实践基地,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实施方案对班级构建、教学计划、课程建设、实践环节、师资队伍及管理体制进行综合改革。为此,宁波工程学院组织召开了宁波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推进现场会,提出坚持校企合作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应用性;坚持分类型、有重点地培养,确保培养的人才既合格又具特色;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达到卓越的要求。在课程改革上,提出了以“3I”为核心内容的“卓越计划123模式”,各实施专业探索了“3+1”“2CE”“鲁班”等卓越工程师分模式。“卓越计划”引领并带动了能力优化、方法创新、课程整合、企业学习、评价方式等各项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筑学专业“CDIO”教学改革也取得明显成效,研究创新了建筑学专业“A+T CDIO”教育教学体系,精心设计了体系的各个部分。2011年,学校启动专业群建设项目,由建筑学专业引领,将该成果推广应用到工业设计和广告学等艺术型工科专业。在实践基地建设上,教育部等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宁波工程学院积极建设“卓越工程”校内外实践基地,继续推进实施卓越工程师海外实习计划。在卓越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宁波工程学院为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组建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卓越教师团队。团队成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严谨治学,具备良好的教学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