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科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宁波大学开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及确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目标,为此,在学科建设上实施了“新世纪学科建设工程”和“顶天立地”科研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增强承担国家、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历史性突破,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和优势特色后备学科是学校新世纪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2004年1月,学校在对原有24个校级重点学科进行建设期满验收考核的基础上,经过严格评审,选取了海洋水产与生物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工程力学、无机化学、理论物理、国际贸易学6个学科为第一批校级优势特色学科,学校重点投入加强建设;遴选了民商法学、英语语言文学、基础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制造工程、体育教育训练学6个学科为优势特色后备学科,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明确建设目标,加快建设步伐。与此同时,学校进一步加强省、市、校三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形成了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学科布局较为合理、学科特色较为明显、学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学科与学位点建设相互支撑的省、市、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部分学科的综合实力排名先后进入全国百强。
宁波大学在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的同时,推进高水平的学科基地的建设。学科基地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包括逐步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合作共建宁波市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孵化基地,以及促使由优势特色学科所依托的学科基地建设成为国家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2003—2007年间,在中央和省、市各级的重视支持下,学科基地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5年1月,“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2004年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5年9月,“应用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被教育部批准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6年1月,由体育学院、商学院、法学院通过学科交叉和资源整合组织申报的“体育经济研究中心”被批准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3月,通过整合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外语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相关学科力量联合申报的“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被批准为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7月,“多媒体通信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省部共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06年11月,由宁波大学、舟山海洋科技(人才)创业园、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联合共建的“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被确定为浙江省首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2007年10月,由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共建的“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被正式列入2007年度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建设计划。宁波大学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
宁波大学的“新世纪学科建设工程”和“顶天立地”科研发展战略经过数年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高级别科研项目和国家级科研奖项取得重大突破。2005—2007年,新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专题课题、国家软件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4项,其中属于“顶天”与“立地”紧密结合的项目就达45项,占43%。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以严小军研究员为首的科研团队与宁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合作完成“海水生物活饵料和全熟膨化饲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生产化”课题,其研究成果在我国南方沿海近300家育苗场推广应用后,实现直接经济效益3.39亿元,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工学院以王礼立教授为首的工程力学学科团队所完成的“固体中非线性弹塑性加-卸载波和黏弹性波的传播”科研课题,其研究成果应用于上百项民用工程后,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2006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理学院楼森岳教授课题组运用其在对称理论及相关非线性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开展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灾害性天气、气候,特别是台风及台风的气候背景等方面的研究,结合现有的台风路径和强度预报方法及各种观测资料提出可能的新预报方案,于2007年9月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申报“灾害性天气和气候研究的数学物理问题”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立项资助,“非线性系统对称性及其相关研究”获200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等。
2003—2007年,宁波大学为更好地完善学校建立学科建设保障体系,为实现学科建设管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先后制定近10个有关的管理规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建设管理体系;明确学校和学院各自的职责,建立学科建设责任制,加强学校对学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宏观调控和监督评估,推动学院按照“扶优扶强、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学科资源的合理投向和优化配置;建立学科专家组和实行学科负责人负责制,充分发挥学科负责人的核心作用,扩大学科的自主权和资源调控权,同时完善对学术权力的约束机制;对学科建设实行定期评价考核,建立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形成重点扶持、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此外,学校把各学院的学科建设工作列入学校对学院主要领导的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重视加强“优先发展学科”和“重点发展学科”所在学院领导班子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工作中的监督保障作用;通过建立“政府投入为主体,学校投入为主导,学院投入为辅助”的学科建设经费筹措机制,积极筹措学科建设经费,在学校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政府支持的同时,规定各学院从每年新增的创收基金中以不低于30%的比例投入本单位的学科建设,以形成良性的自我造血功能;通过制定重点支持优势特色学科和加强各级重点学科建设的资源配置政策,以及人才引进、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等人事政策,为实现学科建设与发展目标及人才培养提供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