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学定位
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式人才,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大学办学特色的最直接体现。大学要培养特色人才,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根本前提。“定位”一词最早出自《韩非子》:“审名以定位,明分以辨类。”定位就是确定事物的名位。《现代汉语词典》对“定位”一词有两种阐释:一是“用仪器对物体所在位置进行测量”;二是“经测量后确认的位置”。这是对“定位”涵义的直接解读。20世纪90年代,“定位”一词开始延伸至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理论界开始对办学定位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陈厚丰教授认为高校的发展定位“就是高校对‘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所进行的目标设定和蓝图设计”。很显然,高校的发展定位就是要使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处于合适、准确的位置。高校办学定位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基本依据,是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为什么高校生源不足?答曰:担心教育质量,得不到满意的就业。为何有这般担忧?答曰:教学模式僵化,专业不合时代所需。为什么人才培养不合时代所需?答曰: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手段老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种种问题都指向了办学定位与教育观念。因此,办学定位统领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宁波位居中国沿海地区,思想开放程度很高;且受浙东文化之浸润。浙东文化具有多重属性,开放进取即是其重要精神内核,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孕育出的宁波大学,其办学定位中的先进性与包容性都很突出。
(一)建院之初:“新型的综合性大学”
1984年10月,在朱兆祥教授起草的《宁波大学建校方案建议》中提到要“建设一所新型的综合性的宁波大学”。1985年1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谈家桢先生特别强调:“宁波大学要办成真正的综合性大学,应该包括文、理、商、法、工、农、医、教育等学院;学校的培养目标应是具有知识面广博、基础扎实、有创造性的人才。”[1]1985年2月12日,包玉刚在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的采访时明确提出:“宁波大学初期会以理工科为主,然后逐步扩展为综合性大学。”稍后,在充分酝酿和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新型的综合性大学”办学构想渐趋完善。1985年10月,朱兆祥校长赴杭州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办学构想并获得同意。1986年3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同意宁波大学正式建立并招生的通知》,批准工商经济、法律、英语、应用数学、土建结构工程五个专业当年招收本科生280人,其他本科专业继续筹备,按有关规定报批。[2]按照学校只设学系不设专业的办学构想,五个专业(即五个学系)被批准正式招生,表明宁波大学的发展方向将是一所包含有文、理、工、法、商、农、医、教育等多学科的新型综合性大学,既不是单纯的理工科大学,也不是单科性的经贸类大学。1986年3月26日,学校召开第一次系主任会议,朱兆祥校长所阐述的“新型的综合性大学”办学构想经过会议的认真讨论而被正式确认为学校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
宁波大学充分利用社会改革的有利形势和开放城市的有利条件,造就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型人才。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把宁波大学着力办成一所包含文、理、工、商、法、医各学科的新型的开放型的综合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比旧模式的单科学院、文理科大学或理工科大学有较宽的学科覆盖面和合理的学科结构,便于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之间建立横向联系和交互渗透,有利于学生吸收较宽广的知识和思想,培养成知识面宽、独立性强、有开拓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有利于发展现代化所需要的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在高教历史长河中,办学定位既具有独立性、稳定性,也具有历史性、可变性。如上所述,办学定位是办学指导思想的显性体现,办学指导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校发展状况而不断变化。因而,办学定位也是一种历史的动态系统,并非凝固不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即高校培养人才的宗旨不会改变,提升教育对象发展潜力的目标不会变化,只是时代不同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不同罢了。
(二)实现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在我国进入高教“大众化”的宏观背景下,用计划供给的老办法还是用市场机制的新模式来处理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如何建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的立体空间?如何理性引导地方高校发展,将之引向教学型、研究型、服务型还是综合性高校?如何帮助高校在“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方面寻找最佳结合点?如何引导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建构成才的“立交桥”?这些问题是需要高等教育理论家和实际工作者认真面对并予以科学指导的问题。若想妥善解决上述种种困难或问题,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宁波大学经过了早期的快速发展,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学校又将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1999年7月,宁波大学校领导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两个调研组分赴宁波市所属各县、市、区,对全市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和科技创新等现状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研究和讨论学校“十五”发展规划,对学校的发展进行新的定位、确定新的发展目标。
20世纪末,由于历史原因,宁波市高校和科研院所少、学术研究层次低,19个部属和市属研究所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人数不足300人。1996年,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6万人,平均每万人口仅有289人,占2.9%,在16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10位之后;高层次人才比重低,高级职称人员年龄老化的现象也十分突出。1997年,在全国219个城市中宁波市的经济效益与发展速度居第14位,而教育发展居第104位。1998年,深圳、厦门、杭州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5.4%、2%和15%,而宁波仅为7.8%,全市的人才总量为26万人,低于深圳的47.9万人和苏州的32万人。为此,宁波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是第一经济增长点,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科教兴市”是全市的“一号工程”,加快发展高科技,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跨世纪人才队伍,是宁波发展的当务之急、长远之计和全局之要。
1999年7月31日,宁波大学校党委在汇总调研情况和研究“十五”发展规划框架时明确提出,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在省市加快实施“科教兴省”“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的形势下,宁波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必须加快发展,主动适应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这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更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所大学不搞科研或科研不强是没有出路的,师资水平和为地方服务的能力也难以提高。为此,学校必须实现逐步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大力加强科研和学科建设;主动了解宁波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宁波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宁波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必须坚持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科研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紧贴宁波,服务浙江,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和研究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问题,加强科研和学科建设,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在地区发展和科教兴省、科教兴市中起主导作用,进行的科研也应在地区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学校要实现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并重型大学转变,关键是学科建设要上新台阶,科研工作要有新突破,促进教学科研协调发展,努力把宁波大学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型大学。要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与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体系,重点发展与宁波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宁波下一个世纪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节能与环保等相关联的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要建成省、市、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在学科发展水平上力争成为省内高校第二梯队。科研工作要以学科为基础,通过大力引进与积极培养,提高学科带头人队伍的水平,形成学科梯队,与地方产业结合,实现重点突破。
宁波大学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得到了浙江省政府的大力支持。2000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00—2020年)》提出:要“加快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一批省属重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多渠道增加投入,大力引进高水平师资,配强领导班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和教育质量,加快培养学科优势,增设博士点,提高研究生教育比例,努力建成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型大学,跻身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成为我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至此,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型大学,已经不仅是学校自身确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更是省、市政府赋予宁波大学的战略任务和战略目标。
(三)建设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
2005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浙江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浙江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三个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强调浙江在“加强职业教育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方面也要走在全国前列。浙江的教育始终存在着职业教育发展不快和高等教育“一枝独秀”,与浙江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胡锦涛同志的指示精神在浙江全省传达后,引起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省、市根据胡锦涛同志的指示精神和中央提出的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要求,迅速做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和“文化大市”的决定,明确提出“继续支持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挺进,重点扶持若干所省属高校向国内一流大学冲刺”。宁波大学作为省政府确定的省属重点建设高校,适时提出“建设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为此,提出和实施“顶天立地”的科研发展战略,要求科研工作紧紧围绕地方产业需求,依靠地方的创新资源和要素,结合国家的科技发展目标,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攻关,实施“先立地后顶天,顶天立地紧密结合”的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上,提出“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建立教学质量责任体系,实施“教学奖励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全面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在产学研结合上,宁波大学与宁波市11个县(市)区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建立每年2000多万元的科技合作专项资金,以促进各学院服务地方和进行科技合作;主持建设机电模具、经管经贸、IT产业和文化服务4个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参与宁波市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启动第二、三批“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社区)”行动计划,与宁波市企业共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加强科技合作;在宁波大学第三轮人事聘任中,加大对服务地方做出贡献教师的政策倾斜,设立“宁波大学服务地方突出贡献奖”,表彰和奖励在技术创新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科学决策与社会发展、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干部。此外,宁波大学提出学科建设是全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推动其他重点学科发展,形成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学科布局较为合理,学科特色较为明显、学科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省、市、校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
2007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宁波大学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宁波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截至2018年,其学科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门类,设有24个学院,建有7个省一流A类学科、6个省一流B类学科;据ESI公布的数据,工程学、临床医学、化学、材料科学4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现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及工程硕士领域,75个本科专业;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公派来华留学生资格及港澳台学生招生资格;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6469人,各类研究生6923人,在校留学生2368人(其中学历生1820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1243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