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教育史研究

(三)宁波教育史研究

有关宁波教育研究的著作,有辜筠芳的《宁波教育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书中对宁波的教育史古代部分、近代部分和现代部分进行论述,该书梳理了从远古到当代至“文革”结束的宁波教育发展的脉络,总结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为进一步研究改革开放以后的宁波教育史提供了学术基础。傅璇琮《宁波通史》(1~5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版)全书采取通史体例,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社会、民族等方面,系统诠释了宁波地方发展史,其中也涉及宁波的高等教育

出版的宁波教育统计资料及文史资料,主要有宁波市教育委员会编《宁波市教育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该志上溯至宁波各种教育的起源,下止于1990年底,从书院、学堂、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特殊教育,为各类教研人员研究教育和编撰史志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此外,《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志》(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江东区教育志》(2014年)、《鄞州教育志(1978—2008)》(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镇海县教育志》(1993)、《宁波统计年鉴》(多卷本),全面反映了宁波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是研究宁波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工具书。还有《宁波市文史资料》也是研究宁波高等教育的重要资料。

除此之外,余起声编的《浙江省教育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邵祖德的《浙江教育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张彬的《浙江教育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等。这些著作均对近代宁波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做了论述,介绍了宁波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各时期的概况、学校数量、办学规模、学制和课程等基本问题。

关于宁波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论文主要有:彭拥军的《高等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宁波高教发展侧记》(2004),指出宁波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宁波的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对高等教育人才产生了更大的吸纳能力。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改善了宁波的城市品位、投资环境,高校成为宁波的人才培养基地和高层次人才的引力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成为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积极促动力量,成为实现高等教育从奢侈品到生活必需品转化的纽带。余斌的《宁波高等教育研究》(厦门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该论文以宁波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为案例,通过对宁波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肯定了其发展成效,并对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剖析;通过对宁波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中的科学理念和策略的研究,总结其发展经验;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启示宁波发展高等教育实践,并从国内先进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中找差距,确定发展的努力方向;通过构建宁波高等教育的发展理论,结合宁波实际,确立了今后发展的基本原则;最后,就如何使宁波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俞松坤的《宁波高等教育发展特色及成因探析》(2007),指出了1999年以来,宁波实现了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宁波高等教育实现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宁波高等教育要实现内涵发展和提升发展,必须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巩固与提升的关系、“好”与“快”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陈新的《构建高质量、大众化、服务型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宁波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2010),指出研究和思考宁波高等教育面临的发展背景、所处的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宁波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结合宁波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站在宁波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对社会文化生活的贡献度、对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贡献度等视角来看,宁波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构建高质量、大众化、服务型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

陈君静、吴莉的《教会教育与近代宁波社会》(2010),近代宁波教会学校经历了初创、发展、成熟、蜕变四个时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会教育体系。教会学校不自觉地引进近代西方的教育模式,对近代宁波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宁波早期城市近代化进程的推动力之一。吴莉的《基督教和宁波教育卫生事业研究(1842—1949)》(宁波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指出宁波是近代基督教早期传教的重点区域之一。基督教教会在宁波创办各类学校、医院等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在自我调适中发展。教会所传播的异质文化进入宁波,与传统中国文化产生冲突与融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宁波民众社会观念和风俗的变迁,对宁波社会近代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潘莉的《近代以来的宁波职业技术教育》(2013),指出宁波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职业技术教育发轫于近代,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近代以来宁波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特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不稳定不平衡;开创了兴办女子职业技术教育的先河;办学方式统筹兼顾,多种多样;职业技术教育多层次、多形式、多门类;立足宁波经济发展特点,为宁波的发展提供服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现代化。近代以来的宁波职业技术教育在推动宁波近代化、发展地方经济、解决生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菊霞的《近代宁波职业教育发展嬗变及其特征研究》(2014),指出宁波的职业教育在近代工商业发展需求及清政府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发端于1904年,历经清末实业教育新生期(1904—1911)、民国前期职业教育发展期(1912—1936)和民国后期职业教育困境及恢复期(1937—1949)三个发展阶段,先后共创办35所实业学堂(职业学校)。该研究梳理各阶段职业学校发展状况,总结近代宁波职业教育具有办学门类多样、专业设置特色鲜明、私人参与职业学校办学积极和注重实践教学等特征。庄丹华的《民国时期金贸产业发展对宁波职业教育的影响——以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为例》(2016),从近代商贸、金融业的发展与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办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出发,深入剖析产业发展对学校专业建设的影响,提出人才培养的建议,以作为当下加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借鉴。谢秀琼的《近代宁波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2017),以1906—1949年期间的宁波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将近代宁波职业教育发展史分为发轫、快速增长、稳定发展与步履维艰求生存四个阶段。对其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分析发现,近代宁波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如下特征:经历了先快后缓、实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与社会发展、国民生计保持紧密联系,女子职业教育走在时代前列等。

赵风波、沈伟其的《构建学业评价体系:跨境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基于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案例》(2014),该文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具有密切关联,亦有助于大学生自主学风的形成。因此,构建学业评价体系也必定成为跨境高等教育深度发展的关键。宁波诺丁汉大学是我国跨境高等教育的典范,强调以能力提升为办学导向,致力于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基于对宁波诺丁汉大学制度文本分析和学生访谈调研,发现该校本科生的学业评价体系正在发挥关键的作用。目前,该校本科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不仅拥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依据,而且学业评价的内容主要落脚于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同时,该校学业评价的方式,采用全英文的评价要求,使用全过程的评价策略,主观题为重的评价形式,有效确保了评价目的的实现。此外,该校还致力于推进学业评价体系的监督机制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这种与国内传统大学迥异的本科生学业评价体系,或许能为我国其他大学的教学实践改革提供启示。汤蓉、尹辉的《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工程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以宁波市为例》(2018),针对宁波市高职院校中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工程教育国际化存在的国际化办学制度、办学视野、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提出搭建政策国际平台、科研国际平台与师资国际平台等相关建议。辜筠芳的《基于历史的宁波地区师范院校转型升级研究》(2018),回顾并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宁波地区师范类院校结构性调整及其存在的问题,例如:师范性弱化;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应试”弊病引起的新教师准入瑕疵;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建设方面的滞后,等等。基于宁波师范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功经验,提出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从宁波教育的特殊性和高等师范院校建设的内在规律出发,制定转型发展对策,主要包括:转变服务面向、调整办学理念、聚焦转型发展内容。杨颖斐的《宁波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2018),宁波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仍存在教育国际化理念缺乏、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平衡、国际化办学投入不足且来源单一、国际化办学监督机制缺失等四大瓶颈,亟需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探索教育国际化新渠道、提高国际化办学投入、创建国际化办学监督机制等措施,来破解以上瓶颈制约,助力城市国际化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