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史研究
区域史研究历来都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著名地方史专家隗瀛涛曾说过:“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区域特征各异,史学家日益感到划分若干易于把握的区域空间,进入深入研究,是推动全国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向深度和广度进展的一个有效途径。”[7]从20世纪70年代起,台湾“中研院”负责组织“中国现代化区域研究”课题研究计划,该课题研究范围包括湖北、湖南、山东、江苏、河北、四川、上海、广东等十个区域,其研究时限是1860—1916年。该研究影响颇大,在区域史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区域教育史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渐成气候,例如沈茀侯于1931年编撰的《浙江教育史略》就是第一部浙江教育史,该书清晰描述了清末至民国浙江省教育发展概貌;黄炎培的《清季各省兴学史》(1930)记述了当时各省兴办一些新式学堂;刘伯骥的《广东书院制度沿革》(1939)开创了广东书院研究之先河,该书曾在台湾再版,尽管有些更早期的史料尚未发掘,但仍不失为研究广东书院发展之珍贵史料。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区域文化研究的升温,区域教育史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可谓硕果累累。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浙江大学田正平先生主持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课题选取湖北、浙江两省为样本重点进行研究。与此同时,许多涉及地方教育的文章也相继发表,例如,王雪华的《晚清两湖地区的教育改革》(《江汉论坛》,2002年第7期)、袁澎的《新疆教育近代化的转型与整合》(《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张羽琼的《论清末贵州教育改革及其影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等,这些文章的发表大大丰富了教育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在“九五”时期,周玉良教授主持国家级课题“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该课题分为若干子课题,深入开展了对地方教育史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地方教育史的热潮。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品有:刘仲华、王岗主编的《北京教育史》,杨新益、梁精华、赵纯心等主编的《广西教育史》,傅九大主编的《甘肃教育史》,李喜平主编的《辽宁教育史》,熊贤君主编的《湖北教育史》,张楚廷、刘欣森、孟湘破、周秋光、莫志斌等主编的《湖南教育史》(1~3卷),阎国华、安效珍主编的《河北教育史》,赵宝琪、张凤民主编的《天津教育史》,吴洪成、李定开、唐智松等主编的《重庆教育史》(1~3册),陈贤忠、程艺主编的《安徽教育史》(上、下),李东福、宋玉岫、杨进发主编的《山西教育史》等等都已面世,这些论著把区域教育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另外,李国钧教授承担“区域教育的历史研究”,出版了大型系列学术著作《区域教育的历史研究》,上述研究成果以特定区域的教育为研究对象,从政治、从经济、文化等多个不同视角,展现该区域的教育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独特,研究视角新颖,堪称区域教育研究之典范。
近年来,一些硕士、博士论文也以特定的区域或特定的大学作为个案研究,研究视角新颖。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许小青的《从东南大学到中央大学——以国家、政党与社会为视角的考察(1919—1937)》,文章“以国家、政党与社会为视角,考察20世纪20—30年代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的早期历史,探讨这所大学从地方性大学到首都最高学府的变化轨迹,试图分析社会变迁中的政治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戚庭跃的《西南联合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研究》,该文试图运用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结合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探析西南联合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的形成与运行,阐述西南联合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影响,全方位、多视角研究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功绩和现实意义”。李朝军的《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研究(1950—1965)——以上海为中心的历史考察》,从影响就业制度的纵向、横向两个方面,描述了20世纪初至60年代中期上海市就业制度及管理体系的基本状况。饶爱京的《江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视角》,该文从历史、地理、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维度,探讨了江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潜在区域比较优势,指出:“要实现潜在优势向现实的转变还需地方政府、民办高校、国内市场三方相互作用。”石维军的《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个案》,该文选取江苏省为研究个案,运用实证分析法,从历史学角度探讨当年恢复高考事件的出台过程、实施程序等诸多方面,以期对该事件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把握。以上硕士、博士论文对特定学校与特定区域的教育研究,研究视野独特,研究方法多样化,有些论文中还使用大量以前没公开使用的档案文献、资料汇编,并提出一些颇为新颖的观点,大大充实了该领域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