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才培养

四、人才培养

宁波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是应用开发型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与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的是“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行合一”既是学院的校训,也是人才培养的指导理念;“双核协同”是培养途径和方法,是指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协调发展,这一培养途径和方法也是学院的主要特色之一。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传授,使学生建立专业理论构架;通过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再经过核心课程与核心技能之间的相互渗透、协同发展,使学生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在“知行合一、双核协同”总模式的统领下,各专业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分模式,实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当前,长三角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亦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工程师,学院回归工程,是主动顺应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

宁波工程学院建立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初步建立起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将本科教学的新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去。积极进行实验教学管理的改革,完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健全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其次,从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学校建立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第二课堂系列。实施分段式教学,前三个学期统一安排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每个专业确立7~8门核心课程为考试课程;每学期开设30门左右面向全校的选修课和每周1~2次学术讲座。围绕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了比较科学和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促进和推动了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真正发挥了实践教学在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注重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充分体现专业的特色和水平,满足教学需要。充分发挥依托行业的优势,在校外建设了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第二课堂活动红火,各种社团活动、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增长才干的平台。

宁波工程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并实现良性互动。产学研三结合之路是培养“一主两辅,一精多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宁波工程学院积极建设产训研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再教育是城市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早在前些年,宁波市政府领导就有了建设大型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的设想,宁波市政府、宁波市教育局领导亲自带队赴台湾、常州等地进行学习考察。教育局领导多次与宁波工程学院就基地建设的设想展开交流,组织召开研讨会和与行业协会的交流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并形成了一份概念性方案。

现在,宁波工程学院的实习实训基地进入边建设、边引进、边探索的建设时期,逐渐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一是坚持高标准建设。基地以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训为主,将产业发展与技能培训、技术研发紧密结合起来,探索高水平的继续工程教育途径和方法。二是实行产训研结合。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专业、科研、师资等资源的综合性优势,同时多形式地引进高层次培训机构和智力型企业,使基地直接面向企业,紧跟工程技术更新的需要,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三是开展市场化运作。基地整合各种政府资源,实行市场化运作,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四是实现多元化发展。发挥平台的开放、集聚、综合等方面的优势,逐步探索实现多主体(学校、政府、企业等)、多面向(学生、企业、社会等)、多功能(培训、研究、测试、实习等)的协调发展。

宁波工程学院的实习实训基地建在翠柏校区,校区的功能调整工作正在进行,管理机构已经设立。2009年已有三家单位正式入驻。宁波工程学院产品设计研究所是首家入驻单位,主要是以实际项目按企业产品设计研发流程要求训练学生。加拿大达内IT培训集团也已进驻,达内科技集团由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投资,直接引进北美IT技术,高薪聘请加拿大和美国具备国际化大公司工作经验的技术专家和资深工程师组成强大的师资力量,结合中国IT企业现状定制化培养高端软件技术人才。当年经过学校选拔的18名学员接受培训并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信息安全实验中心是由宁波工程学院与中国联通共建的,主要为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和行业从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同时开展网络安全产品的测试和网络安全方案的设计认证,设备总值超过200万元,安全测试试验取得良好效果。宁波工程学院实训基地的集聚优势逐渐显现。

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方面,广大教师致力于“以研促教,产学结合”,取得了明显成绩。教改试点专业的教师在开展应用科技研究与开发和社会技术服务的过程中,不仅取得了许多科技开发成果,而且了解并掌握了工程实际进展情况,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贴近工程应用实际创造了条件。多数专业教师深入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实践启发式教学法、“讲、练、问”三结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多媒体组合教学法等新方法,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效率。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和技术服务推广,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着力营造校内外工程训练氛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师培养方面,在提高教师学历及学术水平的同时,积极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制定《教师下企业等社会实践暂行办法》,鼓励青年教师进实验室或到企业锻炼;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出台《外聘实践教师的实施办法》,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来校任教或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在学生方面,学校建有各类校外实践基地83个;出台《关于加强大学生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见》等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在校企合作方面,出台《关于加强校地合作工作的若干意见》,着力构建合作新体系。仅2008年就组织召开大型校企合作论坛2次,签订校区全面合作协议2份,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企业28家,共建专业实验室及工程中心5个,签订科研合作协议48份。在基地建设方面,有步骤地推进宁波市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工作,主持的石油化工和港口物流两个基地以及参与的机电模具和经管经贸基地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经验。

根据2018年年底的统计数据,首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72%,签约率达到91.23%,均超过专科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反复论证下,学院更加坚定了建成“现代工程师摇篮”这一办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