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大学是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中外双方签订了办学协议、经过教育部批准所设立的具有专门校园和法人资格的独立大学。这类大学与国内一般大学的最显著区别就在于它的举办者是中外双方两所高校,且基本按照西方大学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对学校进行运作。作为我国的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在中外合作大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整体引进了外方合作高校——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因为中外合作大学直接吸引国外高校参与办学,所以,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更高的国际素质。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该校2012年的毕业生中,有70%以上的学生进入了世界知名学府继续深造,其余就业的学生中有将近一半进入了世界名企。中外合作大学学生升学和就业的高度国际性说明这类大学在培养学生国际素质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国际意识的培养
国际品性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不能仅靠强制性的灌输,更多的还要靠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在中外合作大学,虽然合作双方是中外两所大学,但作为大学核心工作的学术一般都是由外方主导,学校不但成套引进国外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而且还吸收大量外籍教师加入教师队伍,从而使中外合作大学的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国际性。宁波诺丁汉大学以全球招聘的方式聘用教师,截止到2011年,共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职员工400多名。教师队伍的高度国际化自然而然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和生活上接触到更多的外籍人士,遇到更多的国际问题,面对更加丰富多样的价值观,而为了顺利完成学业并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学生便必须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并以更加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包容和理解异质文化。
另外,中外合作大学校园中文化的多样性还便于其通过建立多种多样的文化社团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宁波诺丁汉大学建立了很多文化和语言类社团,如文化和交流协会、中国文化协会、法国协会、日本文化交流俱乐部、韩国协会、西班牙协会、国际学生协会、模拟联合国协会等。这些协会有的本身就以国际性活动为侧重点,如文化和交流协会、国际学生协会、模拟联合国协会等,旨在激发学生对国际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兴趣,增加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的交流等。有的虽然重点关注一种文化,如中国文化协会、法国协会、日本交流俱乐部、韩国协会、西班牙协会等,但其主要目的并不是要学生钻研一种文化,而是要让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学生更好地了解这种文化,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二)对国际专业知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具备国际知识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环节。对于中外合作大学来说,它们在培养学生的国际知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中国传统大学不同,中外合作大学由于颁发国外大学的学位,一般会直接采用国外大学的课程和教材,并且采用全英文讲授,从而可以在专业和文化知识方面实现与国际的无缝对接,避免了在将其翻译或重新编撰成中文课本的过程中对意义的遗漏或曲解。此外,中外合作大学的课程内容还能够更好地追踪国际的最新研究动态,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外合作大学与其外方合作高校联系密切,外方合作高校在课程和教材方面的改革能够及时反映到中外合作大学的课程中,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外合作大学的师资队伍中大部分是外籍教师,他们能够将教材以外的国际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展示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国际学术知识有更加充分的了解。
(三)对国际文化知识的培养
除了专业知识,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和方便地获得国际文化知识。一方面,由于中外合作大学的专业课教材都是外文原版教材,专业知识在表述的过程中必然会以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为背景,这便能够使学生间接地了解一定的国际文化知识。当然,这种以专业知识为媒介展现出来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候是不详细和不具体的,但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和教师的讲课内容,则不得不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书刊等途径去了解和发掘这些文化背景知识,从而起到丰富其国际文化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外合作大学的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与外国教师接触,由于人是文化的载体,外籍教师的存在必然会有意无意地向其渗透或介绍一些国际文化知识和价值观,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大势,增强其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力。
(四)对民族责任感的培养
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也非常重要。因为在国际化的环境中,学生时刻面临着国际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容易造成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的淡化。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中外合作大学在改造“两课”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学生开设了介绍中国文化、国情的课程,宁波诺丁汉大学在专业课之外开设了“中国文化课”,围绕“现代性与中国”这一命题,设计了“中国思想传统”“中国近两百年历史”“中国国民与世界公民”“中国法律”等具体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古今、中外、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在这种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中开设的中国文化类课程比在一般的校园环境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这是因为一个民族在与不同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刻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特质,并在对不同文化的选择吸收中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外合作大学来说,它的中国文化类课程恰恰能够更好地站在国际化的视域中引导学生审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并以学生在国际化环境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触发点,促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培养其民族文化自觉和民族责任感,使其具备成为国际化人才所应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
【注释】
[1]朱兆祥.谈家桢先生心目中的宁波大学.1991-04-15.
[2]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宁波大学正式建立并招生的通知.1986-03-22.
[3]宁大党〔2006〕50号.关于进一步提高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地方高校的若干意见.2006-09-07.
[4]宁波工程学院高教所.夯实基础追求卓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