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推动经济发展
(一)高等教育的人才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智力源”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提高生产率的最有效途径是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两者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高等学校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己任,为社会培养大批专门实用人才,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科研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之中,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迅速发展。据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受一年教育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30%,一个熟练工人学习科学技术文化一年,劳动生产率要比过去提高1.6倍。[4]统计数据还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经济增长的八成是靠科技进步创造的。这就充分证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意味着人力资本存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也会相应地提升劳动生产率。高素质产业大军依靠教育来造就,高等学校要肩负高科技人才培育之历史重任,大规模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各类创新人才。
在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阶段,产业发展主要需要技术型人才,而在知识技术密集型经济发展阶段,则主要依靠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世界竞争力年鉴》中指出:中国工程科技人员的国际竞争力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中等水平,且合格程度处于末端。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围绕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特点,随产业结构动态调整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的结构,专业设置要控制规模协调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之间的关系,优先发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重点发展地方高校特色学科、交叉学科,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偏重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实训和操练,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地方高校利用教育教学实践平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大学科技园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是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应用型人才培育的基地,地方高校建立创业孵化园、实训基地等教育教学实践平台,加强与区域产业之间的联系,鼓励企业在校内建立实验室、建设专业实训平台,开展校企合作,让校内外创业园区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孵化器”。创造条件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整合资源使校内外的实验室、科技园、实践基地等成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堂”。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更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创新与创造性思维始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是创新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学者库克利奥斯基认为,地方性大学应从为劳动力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与当地公司紧密联系两方面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地方高校应充分了解区域的市场类型、人才需求等情况,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建立沟通机制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将人才培养融入产业需要中。学生通过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不断进行相应的分析、计算、比较、判断、推理,运用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学校通过产学研实践,创设开放性的课堂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都要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产学研合作教育应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规律,把学习、生产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机会,为开发学生创新素质创造了条件,使其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二)高等教育改善经济“软环境”、发挥技术支持作用
高等学校作为文明科学思潮、观念的发源地,能为当地提供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新的风尚,对封建陈腐、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行为习俗起到移风易俗的改良作用。宁波地处沿海,高等教育基础薄弱,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工作者和大学生,将文明、开放、创新的思想观念带入宁波,注入新鲜血液,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及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大大改善区域经济的“软环境”,形成有助于经济发展的和谐氛围。再者,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地方经济发展中存有的一些问题,势必会通过高校专家、学者集体研讨,找到解决问题之可行路径,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将地方经济置于良性发展轨道。高等学校能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发挥专家辅导、政策释疑以及信息支持的作用,助推地方经济与社会的永续发展。
首先,科学研究,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科技进步。
地方高校具有较好的科研设备、高水平的科研队伍,通过科学研究活动,能够提供辐射整个区域的新知识、新型实用技术,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科技进步。地方院校科学研究只有与区域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科技进步,其研究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地方院校才能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后盾和依托。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区域企业合作,创建区域科技创新系统。地方高校基于自身研究特色,从区域特有资源出发,研究区域科学文化遗产和特有资源,提高学术水平,探索科学研究的创新点。鼓励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强化技术创新功能。科技发展速度、日新月异,把握好地方高校科学研究与区域科技进步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是区域科技进步的重要前提。地方高校建立科技服务体系,让科学研究主动适应区域科技进步。成立科技服务咨询中心,通过员工培训、网上课程等多样化形式,夯实员工在金融、管理等专业领域的技术及产业知识,培养复合型“多栖人才”,提高科技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使其成为区域科技决策的“智囊团”。
其次,科技研发,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地方高校通过科技研发以解决区域内各企业单位相关领域的瓶颈问题。第一,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研发,推动科技成果与企业、产业对接,我国地方高校可以学习英国剑桥大学成立科技工业园,涌现出大量高科技公司,地方高校可以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组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将学校高新技术和人才引入企业,开展行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逐步形成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地方高校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带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企业也为科技成果的验证提供了条件,推动了高校科研与企业、产业的对接。第二,地方高校重点开展应用型研究,依托校内各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建立跨学科、跨学院的科技创新平台,致力于技术的前期研发。因此,要与区域内其他科研主体结盟,构建协同创新研究院,进行科学技术的开发、中试与推广,最大限度地激发协同创新研究院的科研活力,有针对性地解决区域内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再次,成果推广,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生产效益。
地方高校科研成果是解决区域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生产效益的主力军,同时高效率的科研成果是一个区域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因此,必须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加强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力度,增强高校科技创新活力,为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生产效益做出贡献。
第一,重视互联网对地方高校科技成果推广的重要作用,发挥地方高校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媒介作用,加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开发系统和科技成果数据库。如区域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网络上成立“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广泛发布区域内各个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以及企业的技术需求,努力实现网上信息共享。企业单位可以迅速找到自身发展所需的科技成果,同时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也能投向市场,帮助企业充分了解科技发展前沿,以便在生产实际中加以运用。因此,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加强成果推广,以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生产效益。
第二,完善成果推广激励制度。鼓励和调动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创新热情,对科技成果推广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在社会地位、待遇上进行政策倾斜,在评优晋升时,将科技成果推广业绩作为衡量科研人才的标准之一;在技术职称评定时,以成果转化后的效益水平作为考核内容重点之一。鼓励地方高校科研人员以团队形式,通过创办企业、持有企业股权等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符合成果推广规律的管理机制,保障科研人员顺利进行成果推广工作。
第三,激励机制是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中,加强成果推广的重要手段。加大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生产效益,必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激发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成果评价、分配办法。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针对地方高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等不同阶段,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确保科技成果推广活动顺利开展,并及时进行评估工作,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社会生产效益。制定科学、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能够有效促进成果转化。为适应成果推广,设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明确规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用途、使用办法和相关条款,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资助科技项目进行推广和转化,并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发明人、专利代理人、研究项目单位、大学、学院等各个主体按比例获取收益,如此,将会使科技成果更多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