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新机制

二、创新机制

宁波市不仅在外部条件上尽量给予民办高校以政策扶持,而且在学校管理上尽量放权。如浙江万里学院,改制后的浙江万里学院,国有性质不变,办学中形成的固定资产国有属性不变,上级主管部门(省教育厅)不变,举办者由省政府转为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明确了管理者(省教育厅)、举办者(万里集团)、办学者(万里学院)三者的权限、责任和义务,使三者有机协调,形成合力。省教育厅作为主管部门,加强对学院的宏观指导,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办学规模与层次等方面予以统筹管理;举办者投资办学,且全面负责校园基本建设,实行“交钥匙工程”;学院所需的发展经费,不再由政府财政拨款,而由举办者投入;日常运行经费部分来自按教育成本核定收取的学费,部分来自集团投入及省市两级政府按1998年基数的拨款。作为自收自支全民事业单位的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已拥有6亿多元的办学资产,初步形成了集团化多层次办学的发展态势,统筹集团资金的使用投向。

浙江万里学院实行全新的运行机制:(1)确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董事会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聘任院长;院长作为法人代表,集中精力全权负责办学;学院建立党委,作为政治核心,起监督保证作用。(2)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减员增效,经过对校部机关部处的整合与合并,目前全校只设10个职能处室,机关人员60人(不到全体教职工的10%),实行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离;分配制度按照优质优酬的原则,施行自营工资制,向教师倾斜,向贡献突出者倾斜。(3)后勤全面社会化。学院的后勤交由具有良好信誉的浙江耀江集团承办,在校园中规划300亩土地作为后勤生活区,计划三年投资1.6亿元建造万人规模的后勤生活及娱乐设施,统一经营管理(一、二期工程已完成投资1.1亿元,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对原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后勤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实行企业化,继而社会化。这样,后勤改革全面到位,彻底实行社会化。

由于改革了办学体制,激活了机制,万里学院取得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实力增强。举办者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三年内计划投入8亿元人民币进行学校基本建设,已完成投入5.2亿元,校舍由7万多平方米增至32万多平方米,校园面积由265亩增至1265亩,在校生从改制前的1200人增至近9000人。改制前,学校仅有5个系、10个专业及专业方向。改制后,调整压缩原有专业,增设新专业,达到了38个专科专业及专业方向,8个本科专业。至此,学院开设的专业已涵盖经、法、文、理、工、农、管等七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既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具有内在有机联系,有一定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了多科性大学的格局。学院现有10个系(院),建有文化、数学、生物技术等三个研究所,还与宁波市政府共同组建了宁波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密切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

宁波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是宁波特色,现以宁波诺丁汉大学为例,管窥宁波市民办高校投资体制的改革创新。宁波诺丁汉大学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集团合作创办,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引进世界优质教学资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大学。学校目前的融资方式如下。

(1)政府资助。宁波诺丁汉大学的筹建契合了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得到了浙江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浙江省人民政府从科教兴省的高度谋划引进国外高等教育资源,邀请英国诺丁汉大学前来浙江办学,并拨付一定的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基本建设。宁波市把宁波诺丁汉大学的筹建作为“一号工程”“科教兴市工程”的重中之重来抓,市委、市政府要求相关部门按照“特事特办、一路绿灯、合规合法”的原则大力支持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建设,拨付一定的专项资金,并在征地、建设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确保了学校基本建设的顺利进行。学校作为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政府在前期对学校的初始投资,构成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重要经费来源,也体现了政府对办学的支持态度。(2)合作双方共同出资。作为双方合作主体,各取所长。分工明确,校园基本建设主要由中方浙江万里学院负责,课程设计、教学安排、学校软件设施购置,教学管理,教学质量把控,等由外方负责。双方以共同出资形式,按约定出资额及比例确定双方的股份比例。(3)学费收入。招生收费是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作为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国际师资队伍按国际性的薪资标准来额定。学校师资全部由英国诺丁汉大学选派,同时,学校的收费也就相对国内普通高校要高一倍。(4)私人赠与。作为第一家中外合作高校,地处宁波,学校已经吸引了很多海外华人的眼光,尤其是海外的宁波籍华人,数额不等的捐赠以教育基金的形式捐赠给学校,已经构成了学校的一项重要经费来源。(5)专项学生补助金。作为中外合作高校,绝大部分的学生补助金是无法享受到的,但作为中国高校法人,政府对学生的部分补贴也能有一定的政策补助适用性。目前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日常运营费用还是主要依靠学费收入,学费不足支出部分由合作双方的投资者自己补充。

第一,学杂费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作为中外合作高校,汇集了两个高校的优势资源,努力创建特色热门专业,以特色为生命,以质量为首要,扩大招生,增加收入。中外合作高校是强强联手,具有独特的师资优势和背景优势,容易建设特色优势专业。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四年在国内学习的,也可以是2+2,2+1+1,1+2+1,……,结合学生的自身经济条件、双方学校的教学资源、课程特点,灵活地选择教学方式。如宁波诺丁汉大学每年都给所有的学生出国交换、出国学习等机会。境外学习交流给了学生一个独特的人生体验,学生对境外学习的选择是其自己对未来择业和专业学习的一种思考,它有助于学生发展自我意识,培养自己规划未来人生道路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这样的交流也促进了国内外学校的语言、文化和学术的交流,进一步提升了专业能力,带来教学质量的提升,吸引更多的学子,扩大生源,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

第二,科研项目收入。政府鼓励高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给予政策支持。高校要加强产学研的结合,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进程,高校应主动加强和企业的联合,将学校的专利和成果尽快应用到企业,使企业利用这些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进而转化为资金。另外,学校也可以直接转让专利和成果,获取经济利益。中外合作高校可以借鉴国内建设大学科技园或教育产业集团等形式,建立国际交流中心,为国内外专业领域的教学科学研究、产业、境内外学生实习等架起一座桥梁,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联合,使其发挥经济效益。让高校成为经济发动机,让企业为高校带来经济收入。中外合作高校可以利用双方的背景优势,可以寻找到中国政府企业项目,可以寻找到国际基金资助项目,在有关国际性的中国问题研究方面做切入点,利用中外合作高校这个平台,加强中外合作研究项目优势互补,使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加强,实现经济收入和科研水平的双赢。宁波诺丁汉大学每年可以从英国的有关基金组织、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研究基金拿到一些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项目,一方面带来了经济收入,一方面为学校融入全球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国内外企业的研发项目也是中外合作高校未来研究发展的亮点。

第三,经营性活动。主要有从事生产学校章程规定的产品、加工件和设备及其销售活动,销售和出租归学校所有的固定资产和设施,提供中介服务购买股票、债券以及其他有价证券,从中获得收入。以股份形式参加各种机构、组织和企业的活动,其中包括开办各种股份公司,培育高科技公司。

第四,大力吸引社会投资,弥补学校资金不足。学校的家属楼、学生宿舍、食堂以及教学、实验楼、招待所等基础设施,都是利用社会资金,甚至以市场模式运作。国家法律规定了优惠和免税政策,这对投资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高校后勤社会化这一指导精神也为我们指明了改革方向,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真正大胆地融入到实践中去。校办产业、公司也可以发展为股份制,这样不仅可以借用大量的社会资金,而且也便于打开市场、开拓销路。

第五,提高学杂费收费管理水平,建立资金管理意识。宁波诺丁汉大学建立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管理人员既要有宏观的办学思路,又要有微观的做事态度,要以学生为中心,服务每一个学生。学杂费已经构成很多高校的重要资金来源,严格的学费收费管理是学校资金运作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足额收取学杂费,单靠财务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注重人才培养,加强部门配合协同,使学校的资金及时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