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的宁波高等教育
从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起,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整个国家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教育领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所遭受的破坏,在教育史上是罕见的。宁波教育战线的大多数大、中、小学校学生和许多教职员工卷入了运动;学校各级党政组织瘫痪,领导干部和教师遭到批判斗争;大、中院校数年停止招生,高、中级人才的培养出现断层;校舍、校产惨遭破坏,国家财产蒙受巨大损失。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宁波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停止招生。
1968年,宁波市革委会政工组教育革命办公室在《关于工厂管理城市中小学的规划方案报告(讨论稿)》中指出:工厂管理学校,主要由工厂对学校进行政治上的管理,实施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成立以工人为主体,解放军参加,并配有师生代表的三位一体的教育革命领导小组,以主持日常工作,领导学校“斗、批、改”活动的开展。厂革委会派出副主任或常委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且任实职,并派少而精的工宣队进校。工宣队主要负责同志任革命领导小组组员;小学和近郊区的学校,可吸收街道干部和贫下中农代表参加革命领导小组。宁波高等学校也照此执行。
在高等学校的招生上,1966年6月13日,中央发布的《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的通知》中就指出:以前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方法基本没有跳出资本主义考试制度的框架,不利于贯彻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教育方针,不利于更多地吸收工农兵革命青年进入高等学校。这种考试体制需要改革。同时决定,从1966年起要求招生工作推迟半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是彻底清算资产阶级教育路线的一个突破口。”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从本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办理。高等学校招生,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1969年,浙江省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改为招收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职工、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及退伍军人入学,采取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查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宁波中等师范学校自“文革”一开始,就停止招生,1970年,与宁波唯一一所具有高校性质的宁波教师进修学院合并,承担培训中学教师的任务。1973年起,合并后的宁波师范学校恢复招生,对象是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开设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培养初中教师,并在奉化、鄞县、慈溪、余姚、象山等地设置教学点或分校。1971年2月,宁波农业学校与宁波林业学校合并,改称宁波地区农林学校。在学制上,1973年起,根据浙江省颁布的《浙江省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规定,“中等专业学校学制也由原来的3~4年减少为2~3年,或者只进行短期培训”,以培养初中教师为主的具有高等院校性质的宁波师范学校学制缩短为2年。
十年的“文革”给宁波市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学校可以随意停办、撤销,高等教育发展没有规划,支离破碎,教育脱离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轨道。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宁波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