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高等教育的战略定位,规划长远目标
宁波市把促进高等教育发展作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实施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的核心支撑。一是从对接国家战略看,宁波市紧密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宁波市瞄准世界教育先进水平,提出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二是从支撑城市定位看,宁波市紧紧围绕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城市定位,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一方面推动高等教育错位、特色发展,构建服务型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构建“技能+学历”双证融通办学模式,全面推进学历和职业资格“双证书”制度。三是从长远规划目标看,宁波市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个《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编制了《宁波市中长期和“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为此,宁波市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根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由省级政府管理高等教育。但宁波作为副省级城市,同样重视高等教育,加大投入,积极有为地推进高等教育发展。1999年9月,市委、市政府召开科教兴市大会,把教育、科技的优先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并把其列为市委、市政府“一号工程”。宁波科教兴市“一号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在全市建立起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机制,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形成人才资源优势,建立人才市场体系;在2020年前,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1999年开始的5年具体目标是:建设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开发机构各50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20家,引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000项,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全面实施示范学校、教育网络、名师队伍、学科建设4个工程等。宁波“一号工程”的重点是科技创新。从2000年到2003年,宁波市每年安排技术创新等专项经费近1亿元人民币。截至2018年,宁波已与部分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了13个技术开发机构,引进260多项高新技术成果,开发了265项新产品,其中高新产品占了111项。
实施“一号工程”的关键是人才。这一时期宁波市制定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市里出资100余万元,举办了面向全国的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洽谈会,吸引了2300多位硕士及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才应聘;派出了300多家用人单位先后去重庆、长春、杭州招揽人才。2000年开春以来,市里加大工作力度,建立了市级部门人才工作的考核制度和主要领导的专家联系制度;建立人才数据库;拨出专款购置高层次人才周转用房;着手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派遣办法,简化有关手续和环节;同时将选送一批优秀人才去境外进行中长期培训。从长远考虑,宁波力促教育上新台阶。首先,增加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从1999起连续5年,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同时,特别设立并启动了为期5年、每年增加500万元的骨干教师专项资金。
宁波市科教兴市“一号工程”的推行引起强烈反响,短时间内初步取得一些成果:科教人才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光电技术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已进入省级工程中心行列;与科研院所合建的重点实验室开始发挥作用,“冲击与安全工程”实验室已升格为省级重点实验室。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企业有了新进展,有13个国家级、53个市级企业通过了CAD应用工程的专家验收。此外,容纳5.5万名学生,占地3.8平方千米的大学城(高教园区)在宁波江东崛起。
宁波市在发展高等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上均不遗余力,拿出真金白银持续扩大有效投入。一是基本建设支持力度大。宁波树立“高校也是城市重大基础设施”的理念,推进院区合作共建,高校将二级学院办到经济发达县区,首期基本建设资金由发达县区全额承担。如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建在北仑区,初期累计投入的26亿元建设资金中,市里支持6亿元,北仑区承担20亿元。二是办学经费支持力度大。宁波市先后出台了《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服务型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管理办法》《高校重点建设专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自2014年至2020年,为引导宁波诺丁汉大学扩大理工科学生规模,对其每招收一名理工科学生给予每年1.8万元的经费补贴。在《宁波市中长期和“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逐步提高到普通高中3倍以上,高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逐步提高到本科院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