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BILENKO M,BASU S,MOONEY R J.Integrating constraints and metric learning in semi-supervised clustering[C]//Proceedings ofthe Twenty-first International.
[2]ConferenceonMachine Learning,July4-8,2004,Banff,Canada.
[3]Knight G A.Cross-cultural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Scale to Measure Firm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J].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1997.12.
[4]阿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廉运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5]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编写组.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初稿)[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革命》发行组,1969.
[6]本刊编辑部.半个世纪的探索与辉煌——共和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回眸[J].中国高等教育,1999(18).
[7]别敦荣,杨德广.三十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8]蔡克勇.高等教育简史[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9]蔡文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研究探索——以宁波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8(20).
[10]陈光.宁波市开展职业教育“牵手百家企业”活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1).
[11]陈君静,吴莉.教会教育与近代宁波社会[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5).
[12]陈凯.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13]陈贤忠,程艺主编.安徽教育史(上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4]陈新.构建高质量、大众化、服务型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宁波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1).
[15]陈学询.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16]陈翼.教育产业的多元化需求与多元化供给互动[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17]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8]戴志伟.宁波人才竞争力的评价模型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6(3).
[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0]董宝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1]樊士德,沈坤荣,朱克朋.中国制造业劳动力转移刚性与产业区际转移:基于核心—边缘模型拓展的数值模拟和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11).
[22]方惠坚,范德清.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3]方惠坚.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4]傅九大主编.甘肃教育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25]傅璇琮.宁波通史(1—5卷)[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9.
[26]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7]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8]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9]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0]高奇.中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31]巩在暖,刘为民,雷新华.中国高等教育60年发展历程与成就[J].高等农业教育,2012(2).
[32]辜筠芳.基于历史的宁波地区师范院校转型升级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6).
[33]辜筠芳.宁波教育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4]顾明远.传统与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5]顾明远.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囯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6]顾明远.中囯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37]郝维谦,龙正中.高等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8]华长慧.教育的跨越:五年宁波教育发展报告(1998—2002)[M].人民出版社,2003.
[39]黄炎培.清季各省兴学史.黄炎培著,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集(2),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40]季明明.中国髙等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1]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济分析[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2]蒋洪平.职业教育课程改革“3W1H”法[J].职教通讯,2010(2).
[43]金芳.国际分工的深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3(3).
[44]靳宏斌.毛泽东同志教育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45]據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46]孔令中主编.贵州教育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
[47]雷晓云.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及其文化透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48]李朝军.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研究(1950—1965)——以上海为中心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7.
[49]李东福,宋玉岫,杨进发主编.山西教育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50]李国钧主编.区域教育的历史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1]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2]李敏谊.顾明远教育口述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3]李喜平主编.辽宁教育史[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54]梁北汉.论高校的趋同发展与分类定位[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55]刘道玉.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56]刘海峰,史静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7]刘力,张立红.丹尼森估算教育经济效益方法述评[J].探索,1985(2).
[58]刘献君.论大学特色的创建[J].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12(1).
[59]刘小华.尊重式管理:大学教育意蕴的管理理念[J].大学教育科学,2011(5).
[60]刘新同.我国企业加强研发能力的动因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51-154.
[61]刘旭.论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J].现代大学教育,2005(1).
[62]刘一凡.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史略[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63]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上、下)(1949—1990)[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64]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记(上、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65]刘勇.企业人才竞争力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8).
[66]刘仲华,王岗.北京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7]罗惠桥.我当宁波市市长旧事[J].宁波文史资料,1985.
[68]马天云.论产学研合作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4)44-46,50.
[69]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六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70]毛盛勇,刘一颖.高等教育劳动力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1999—2007年的面板数据分析[J].统计研究,2010(5).
[71]毛盛勇.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性[J].统计研究,2009(5).
[7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3]梅贻琦.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74]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志[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75]宁波市教育委员会编.宁波市教育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76]潘莉.近代以来的宁波职业技术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3(3).
[77]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8]潘懋元,邬大光,张亚群.中囯高等教育百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9]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80]彭拥军.高等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宁波高教发展侧记[J].煤炭高等教育,2004(6).
[81]戚庭跃.西南联合大学教学管理体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82]秦国柱,冯用军.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5(3).
[83]饶爱京.江西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视角[D].厦门大学,2006.
[84]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85]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86]邵祖德.浙江教育简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87]师玉生,林荣日,安桂花.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先赋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19(05).
[88]石维军.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个案[D].南京师范大学2008.
[89]宋红霞.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与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
[90]苏联大百科全书选译:教育学和教育史(第三辑)[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91]苏渭昌.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8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92]汤蓉,尹辉的《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工程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8(2).
[93]陶锦莉,郑洁.长三角地区人才竞争力的比较研巧[J].南京社会科学,2007(9).
[94]田正平,商丽浩.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95]涂红星.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29(5):37-40.
[96]王宾齐.迷失在大众化进程中:中国高校趋同化原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7).
[97]王炳照,苏渭昌.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8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98]王洪才,张静.中国高等教育30年改革历程回顾[J].复旦教育论坛,2008(2).
[99]王雪华.晚清两湖地区的教育改革[J].江汉论坛,2002(7).
[100]王英杰,刘宝存主编.中国教育改革30年(高等教育卷)[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1]威廉·配第.赋税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2]吴洪成,李定开,唐智松.重庆教育史(1—3)[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3]吴莉.基督教和宁波教育卫生事业研究(1842—1949)[D].宁波大学,2010.
[104]吴玉金等.改革和发展中的中国高等教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
[105]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106]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07]向冠春,刘娜.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嬗变[J].现代教育管理,2011(1).
[108]萧允徽.中国高等教育十年改革发展回顾与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6).
[109]谢秀琼.近代宁波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J].职教论坛,2017(28).
[110]熊俊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预警模型及应用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3)
[111]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112]熊贤君主编.湖北教育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113]许小青.从东南大学到中央大学——以国家、政党与社会为视角的考察(1919—1937)[D].华中科技大学,2004.
[114]许秀梅.企业研发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2015(11).
[11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16]阎国华,安效珍.河北教育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17]杨德广.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定位观与质量观[J].高等教育研究,2005(2).
[118]杨东平.现有评估方式还需完善[N].科学时报,2008-01-21(6).
[119]杨河清,吴江.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6(4).
[120]杨新益,梁精华,赵纯心.广西教育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121]杨颖斐.宁波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J].文学教育,2018(5).
[122]叶庆科.毛泽东教育思想初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123]鄞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鄞县志[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124]鄞县教育志编纂办公室.鄞县教育志[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125]鄞州教育志(1978—2008)[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126]应望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1978—2008)[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27]余斌.宁波高等教育研究[D].厦门大学,2006.
[128]余起声.浙江省教育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29]余小波.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探析——对某所高校2000级学生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
[130]余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余姚市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31]俞福海.宁波市志[M].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中华书局,1995.
[132]俞松坤.宁波高等教育发展特色及成因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
[133]袁澎.新疆教育近代化的转型与整合[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1).
[134]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功利主义[M].叶建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35]詹姆斯·索罗维基.群体的智慧:如何做出最聪明的决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136]张彬.浙江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137]张楚廷,刘欣森,孟湘破,周秋光,莫志斌等主编.湖南教育史(1—3)[M].长沙:岳麓书社,2002.
[138]张传保.鄞县通志[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139]张华星.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2012(5).
[140]张健.毛泽东的教育实践[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141]张菊霞.近代宁波职业教育发展嬗变及其特征研究[J].职教通讯,2014(31).
[142]《张闻天文集》编辑组.张闻天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143]张雪蓉.建国60年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变迁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10(2).
[144]张羽琼.论清末贵州教育改革及其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45]章兢.人才特色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146]赵宝琪,张凤民.天津教育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47]赵风波,沈伟其.构建学业评价体系:跨境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基于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案例[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5).
[148]赵俊芳.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六十年的历程与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149]镇海县志编纂委员会.镇海县志[M].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4.
[150]郑登云.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51]政协浙江省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浙江百年大事记(1840—1945)[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152]中共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宁波党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
[15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5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155]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G].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156]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4)(地方教育)[G].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157]《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G].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15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财务司.中国教育成就(1949—1983)[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159]中央教育科学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16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室编.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61]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办公厅.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1949—1952年)[G].1958:2.
[162]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办公厅.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第二辑)[G].1955:7.
[163]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办公厅.高等教育文献法令汇编(第一辑)[G].1954:6.
[164]周洪宇,申国昌.我国考选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兼谈我国重点高校录取名额投放问题[J].教育研究,2006(4).
[165]周远清.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中国高等教育30年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166]朱有瓛、高时良.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四)[G].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67]庄丹华.民国时期金贸产业发展对宁波职业教育的影响——以宁波公立甲种商业学校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