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宁波高等学校的接管、改造与组建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一道分水岭。随着新政权的建立,教育领域的革故鼎新势在必行。新中国成立初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这个时期,宁波市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服务,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转变,有计划、有领导、有步骤地对旧教育进行了接管、清理、整顿和改造,确立中国共产党在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由此,宁波市政府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加强对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坚持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改革旧的教育制度,进行初步的教育教学规章的建设,通过贯彻执行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加快新型人民教师队伍建设,从而深刻地改变旧教育的性质和功能,使教育真正回到人民的手里。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5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宁波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下设文教部,车文仪任部长。文教部与当时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专员公署下设的文教局共同负责宁波市的教育接管工作。
1949年5月始,宁波市军管会先后接管省立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和省立宁波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同时,登记备案私立崇实商校(1954年改为私立崇实中学,1956年为政府所接收)、私立无线电工程学校(1952年停办)。同年9月,鄞县县立商业职业学校更名为宁波市财经学校。1950年9月,在奉化溪口创办宁波农业技术学校。宁波市军管会在接管国立、省立、县立及乡镇政府办的公立学校过程中,一般先由学校所在地的军管会派出工作组或军代表、联络员到学校宣传新教育政策,团结学校的师生员工,进行调查研究,在摸清学校政治、思想、组织、经济等情况后,再由军管会或人民政府召开全校师生员工大会宣布接管,其中以组建学校领导班子或建立由师生员工代表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为重点。由于当时采取的“维持现状、训练干部、了解情况、稳步改造”的方针符合教育事业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所以深受广大教职员工的拥护、支持与配合,接管工作顺利进行。
1949年秋,宁波市人民政府先后接管了宁波市内原有的师范学校,并针对原有师范学校量多质低、设置过于分散、办学水平不高的情况,对师范学校进行了合并调整。镇海、慈溪、奉化、余姚4所简易师范学校分别并入各县县立中学。象山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停办,鄞县县立师范学校并入浙江省慈溪锦堂师范学校,宁海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改为宁海中学师范部。后来,随着宁波教育事业的发展,又重新恢复和举办了一些初级师范学校和初级师范短训班以应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急需。1950年,宁波各县附设在中学的师范部、班全部并入省立锦堂师范学校。1956年9月,宁波市根据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建立了宁波师范专科学校,首任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苏滋禄,初期只设中文科,学制2年,学生140多人,教职工30人左右。
新中国成立前宁波市高等学校中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占有一定的比例,从1951年开始,为彻底肃清帝国主义文化影响,宁波市政府根据政务院《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机构及亲教团体的方针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指示》的要求,收回宁波市多所高等学校,1951年2月,省立宁波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和慈溪保黎医院高级护校合并为省立宁波医院医事技术学校。后该校于1952年9月和私立华美护校合并为宁波卫生学校。
宁波市高等学校的接管、接办工作与浙江省高校的整顿、调整工作紧密结合,也与当时国家的工作重点息息相关。从1953年到1956年,是新中国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实现工业化及完成“三大改造”的时期。在这个期间,浙江省教育战线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服务,为实现工业化争取培养更多的工业人才。在教育指导方针上,党和政府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新人,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方针,采取了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举措。“院系调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领域“以苏为师”的一个重要标志。从1951年底开始,中央按照苏联经验对全国高等院校分批进行调整。当时的高等学校存在着严重问题: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合理;师资设备分散,使用极不经济;系科庞杂,教学不切实际,培养人才不够专精;学生数量更远不能适应国家当前工业建设的迫切需要。高等学校存在的问题,使其难以适应当时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对人才之需要,高等学校尤其是工业院校的调整势在必行。1951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召开了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讨论工学院的具体调整方案。全国工学院院系调整方案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政府制定的第一个院系调整计划,是我国有计划的大学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在全国院系调整的大背景下,1950年3月,省立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迁往杭州,和杭州部分学校合并为浙江工业干部学校。经过上述调整,宁波工业技术学校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直至1960年创办宁波工学院。这也体现了浙江当时“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的教育方针。
从宁波市高等学校的改造、组建的历程中,我们可知,新中国成立初宁波市高等学校经历了对旧体制的摒弃与新体制的建立,并最终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的教育方针。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对文化教育政策的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当是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并指出要对文化教育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对我国各类教育的学制作了详细的规定,依此宁波市确立了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方案,并将原高级职业学校一律改为中等技术学校。在教学内容上,取消“公民”“军训”等课程,设立“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常识”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简称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课程;废除了课程中体现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的教学内容,使得课程内容与国家建设的实际相联系。在招生制度上,1950年,甬、沪、杭三地的13所公立、私立大专院校组成联合招生委员会,设立专点统一招生。1952年院系调整后,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招生的办法。[5]在宁波高等学校的教师培训上,1951年起,宁波市教育部门在全市高等学校教师中广泛开展思想改造运动,并经常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引导高等学校教师学习有关新教育的政策文件、方针、教育者的责任,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认清封建买办主义思想、法西斯思想对人民的毒害和亲美、崇美奴化思想的危害和根源,消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大“敌人”的影响;促使广大教师能够自觉接受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高改造思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还组织教职工参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等爱国运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体会到人民力量的伟大,从思想感情上有所转变,真正地提高了政治觉悟,逐步地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通过对教师实施思想改造,学校教师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热情空前高涨,呈现出一片新气象,为进一步落实新中国确立“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总方针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个阶段,宁波市顺利地完成了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了高等学校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