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分析
(一)宁波市产业结构总体概况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宁波市经济得到了较为显著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85年,宁波市经济总量仅有71.05亿元,到了2015年,宁波市经济总量突破了8011.5亿元,是1985年的一百多倍。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从1985年的16.8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85.2亿元,而第二产业则从1985年的40.4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924.5亿元,第三产业则从1985年的13.8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801.8亿元,三次产业之比为3.6:49.0:47.4,目前宁波正处于“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形式。[10]
宁波市近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较为乐观,经济实现稳定增长,民营经济十分活跃,三产结构形式进一步得到优化,产业结构趋于完善,加之国家政策诸多利好信息,经济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二)宁波市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宁波市三产从业人员结构随着各个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两者变化趋势相同。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正在下降,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也在下降,与此同时,另外两大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比正逐步上升,而且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主要由青年向成年转变。随着全国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转变方向主要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随着收入的增长,便开始转移至第三产业。[11]目前宁波市的演变趋势正符合这种规律。据统计,宁波市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数增加最多,且增长速率也最快。在全国产业结构中,三大产业的比重分别是10.1、46.8和43.1。而这三种产业结构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36.7、28.7、34.6。通过与宁波市产业结构数据比较发现,三大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占比与在宁波市内的占比有如下特点:第一、第三产业在全国的占比比在宁波市内的占比要高7%及13.1%;而宁波第二产业结构的占比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目前宁波市产业结构的特点与全国变化趋势不一致,宁波市目前城市工业化程度相较全国要更高。
在从业人员的结构中,2015年宁波市三产从业人员占比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0.7%、高21.09%以及大致相似。但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布与全国相差甚远,这也正是中国未来产业劳动力的发展趋势。为了让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政府部门就要引导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且该类人才大都是服务于一线作业的技术人员,因此,市场的需求和产业结构会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影响较大。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产业结构会对教育专业的设置产生直接影响,而高职专业的设置也会直接反映我国的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市场产业结构直接决定了高职类院校的专业设置。因此,设置合理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产业结构需求的技术性人才,才能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专业高度对口的人才,才能切实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当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进行调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会发生变化,因此社会对教育机构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社会希望教育机构能够提供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人才,否则,极易出现错位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就业难以及公司人才难觅的现象。[12]例如,新中国成立之初,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国家致力于达到农业现代化水平,建立了很多农业类高职院校,高达7000多所,但是,经济在飞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进行升级和调整,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因此,高职院校及时调整了涉农专业的结构和设置,相关农业专业的招生比例大大缩减,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农业类院校大量进行改造或者被合并,涉农专业的比重也大大降低。
(三)宁波市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第一,结合“中国制造2025”,带动宁波产业升级。
2015年,工信部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宁波作为第一个试点城市成功入选,对于宁波未来的产业升级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宁波作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民营经济十分活跃,国家选定宁波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首个试点城市,无疑是对宁波长期坚持产业升级的支持和肯定。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基地,宁波拥有较高的基础,未来可以围绕国家战略,重点实现“一圈三中心”的战略目标,重点推动产业转型,寻找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融合的有效途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田红旗曾根据自己对宁波的考察,提出了宁波未来产业结构发展的建议,宁波可以培养数百家“专精特”的世界品牌,并将基础零部件和基础材料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13]此外宁波市副市长陈仲朝也曾表示:宁波大可抓住“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的契机,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并带动相关产业服务转型升级。将石墨烯、稀土磁性材料、高端金属合金材料、关键基础件、专用装备、光学电子、汽车电子、专用集成电路等八大产业作为未来重点培养的对象,争取在十年内打造一批千亿级企业。
以入选“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为契机,建立一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加快产业升级,集中打造产业聚集区和产业合作园,促进产业提速发展。除此之外,在信息服务、现代金融以及物流贸易方面也可以大做文章,推动休闲旅游以及教育文化事业稳步向前发展。推动“互联网+”政策的落实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建立城市大数据中心,为地方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宁波市预计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需提高50%。
第二,结合智慧城市创建,打造创新创业新城。
早在2010年,宁波市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智慧城市建设活动。虽然宁波市不是第一个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但是是第一个付诸行动的。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分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物流和智慧商务等数十个应用体系。宁波市正在通过建设智慧城市,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不断扶持新型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寻找新的动力源泉,当前宁波市正在进入城市化的中后期,加之政府政策的正确引导,未来在智慧城市方面的人才缺口必定十分巨大,所以相关高职院校要抓住机遇,迎合智慧城市建设浪潮,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与此同时,要不断加强先进人才的引进力度,在高职院校中也可以尝试国家间合作办学,创新职教人才的培养方式,努力放大人才的优势。[14]宁波市的产业结构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在于第二产业在总产业结构中占的比重最大,紧随其后的是第三产业,由此便形成了第一产业占比最小的产业结构格局。劳动力结构的重心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上。在过去的“十二五”中,宁波市迎来了发展经济的绝好机遇,而在未来经济加速转型期,宁波市的经济可能会面临许多直接或潜在的风险挑战。基于这样的背景,宁波市应该将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并提高转变的速率,促进现代化新型产业发展,农业以及服务业等都应该纳入转型的进程中,将信息化与现代工业化相结合,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将宁波市打造成具有突出现代化产业结构的城市。
结合宁波市“十三五”规划文件精神,重点在未来几年打造创新大平台。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创新,而且在目前如火如荼的创新浪潮中,打造创新城市是建立人才强市的必要前提,重点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国兵科院宁波分院等科研机构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平台,做大做强,推动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的发展,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0家,众创空间和创客服务中心达到1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
第三,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临港产业发展。
宁波市作为著名的港口城市,本身具有显著的港口运输优势。在具备港口基础设施以及临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将带动国际港口贸易的发展。因此宁波市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将港口运输产业作为主要的发展产业,特别要重视北仑港、象山港运输业的发展,围绕港口经济圈,构建开放的大格局,结合国家大力提倡的“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构建甬舟开放大通道,并积极争取综合保税区落地,同步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15]借助港口优势,可以推动宁波国际枢纽的建设,加大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重点加快甬金铁路、甬舟铁路、沪嘉甬跨海通道、杭甬高速复线等项目的推进速度,加快海洋产业发展,重点推动海港、海岛和海湾联合发展,以海洋新兴产业为突破口,着力建设海洋新兴产业城,打造海洋科技基地,促进宁波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名城。到2020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00万标箱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200亿美元。
此外,餐饮服务、制造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样对宁波市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有重要作用,可培育为未来宁波市的主导产业。作为民族工业发祥地,宁波市的纺织行业有较高的市场地位,特别是男装闻名于海内外,如果能发展纺织行业,特别是男装品牌,将其打造成国际化品牌,也将是未来宁波产业结构发展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