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服务型教育体系

三、完善服务型教育体系

要实现宁波高等教育高质量、大众化、服务型的发展战略,需要构建、完善服务型教育体系。2005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召开科教大会,提出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的重大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若干意见》《关于“十一五”时期完善高等教育发展体制,推进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推动地方高等教育发展。2005年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以来,高等教育投入每年增加不低于5000万元的专项建设经费。此外,在《宁波市中长期和“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中明确提出“加强服务型学科专业建设。调整和优化高校、职业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积极培育与宁波支柱产业及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海洋高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到2020年,一批特色学科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宁波市在教育管理体系上突出引导服务。建立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社会需求相挂钩的评估、咨询机制,推进高校教学联合体建设,实行资源共享、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推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多项技能等级制。在分类指导中突出发展导向,大力发展若干学科或专业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本科院校,以及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特点相吻合的特色高职院校。具体内容如下。

(一)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以人才培养服务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是在甬高校、职业学校和相关企业以学科为依托、以专业为载体、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社会平台。基地针对宁波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需求,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以及跨学科、跨专业的联合,充分整合高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全力打造具有较强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开发水平的区域学科专业平台,为经济社会服务。“十一五”末,建成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机电模具、IT产业、旅游会展、文化服务、港口物流、经管经贸、金融保险十类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基地自我运行机制,开展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进一步加强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团队建设,积极开展培训工作,争取建成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二)实施全员培训计划,以教育培训服务市民需求

社会培训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是高校为社会培养大量适用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实现教育与产业互动,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搭建大型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重点建设涵盖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2个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面向社会、机制灵活”的培训平台运行机制,立足宁波、服务浙江、辐射长三角,建成集培训、鉴定、信息服务和项目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继续实施“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积极开展“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程”“企业家培训工程”。

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端培训市场。鼓励和支持企事业组织、在甬院校、社会团体等大力引进一批国(境)内外具有授予国际或国内执业资格证书资质的高端培训机构,面向全市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为企业在职人员和在校学生提供教育培训平台。

(三)推进产学研结合,以科技创新服务企业需求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要通过政策引导、计划支持等方式推动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探索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产学研联合体,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按照建设“创新型高校”的要求,打破学科界限,组织科研团队,积极参与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通过各种途径,建立激励机制,完善管理办法,支持教师开展科研活动。

建立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探索政府引导、院校主动、行业协调、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工作。探索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开放式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赢机制,聘请社会、企业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到高校任教;继续推进高校教授、博士进企业、进社区的“双进”活动,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兼职锻炼制度,促进校企智力与人才资源互利互补;开展资金、技术、设备、项目和培训等多层次合作,提高校企合作的水平和成效。

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建设高质量的实训实习基地,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依托相关学科专业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吸纳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和毕业论文设计;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继续举办“大学校长与企业家论坛”,搭建校企合作双向交流与服务的高端平台。

(四)推出“文化百科大讲堂”,服务文化大市建设

高校是城市的文化高地,要发挥高校对城市的文化服务功能,使高校成为城市文化的引领者,成为区域文化的研究中心,成为城市开展国际交流的中心地带。充分利用在甬高校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的优势,搭建有效平台,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继续举办宁波文化百科大讲堂,通过人文经典的解读、文艺作品的鉴赏、文化现象的评析、百科知识的普及,着眼于人文精神的启示,以人文知识普及与提高为使命,努力提高宁波高校学生和宁波市民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与道德修养,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拓展文化百科大讲堂的服务范围,提升文化影响力,为地方创建文化大市服务。

(五)加强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高校是信息资源的主要集散地。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将图书馆服务对象由校内为主转向校内外兼重,形成图书服务的新模式、新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面向企业需要,联合教育、科技、文化等部门,共同建设宁波市数字图书馆,把数字图书馆打造成面向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性数字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平台。通过建立便捷高效的政府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增量盘活存量,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校企互动,从而优化信息资源,增强信息服务能力。强化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宁波模式”,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突出区域重点,为区域经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