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模式空间结构未对接产业集群变革

四、办学模式空间结构未对接产业集群变革

宁波虽然作为产业集群数量较多、集群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城市,但是大部分高等院校并未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集群而变革自身办学模式空间结构。在宁波多所高等院校中,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对接产业集群,对办学模式空间结构进行了变革,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总部—基地”办学模式。但是总体来看,宁波高等院校布局结构与本地经济发展对接不足,高等院校布局与宁波区域产业集群特征的匹配度较低。

教育活动的质量与效益离不开学校空间的设计与营造。学校空间布局有其特定的功能和意义,不同的空间设计和呈现状态为不同类型知识技术的传授奠定了基调。学校空间的封闭性、排他性和等级性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存在着明显的矛盾。高等院校传统的空间布局结构使班级授课制依然是高等教育的主流,导致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从事的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以听讲为主,这显然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做中学”的实践操作特性。不仅如此,学校空间把受教育者和其他社会成员区隔开来,从而造成了学校空间与非教育空间的“脱域”。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认为,“脱域是指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19]。学校空间通过“脱域”化,实现自身系统的制度化运行方式,但同时使学校空间与非教育空间联系的紧密性削弱,导致学校空间中的知识脱离了区域情境,成为抽象的符号,使学校处于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脱离地方性知识体系之外,这显然不符合高等院校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宗旨。

教室为主的校园形态适于知识的传授,而不适于技能的训练,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形态不应该是教室为主,而应该是以实践基地为主。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层次特色不鲜明,这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校形态与普通高等学校相似有很大关系。根据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特点,高职学生不适合长时间在教室里单纯接受理论知识学习理想的教学模式是“教、学、做”一体化,因此以教室为主的学校形态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形成以产学研基地(实训基地)为办学主体的空间结构。宁波全市高等院校共有16所,其中全日制本科院校7所,高职高专院校6所,有半数学校都不止一个校区,不同类型和特色的高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了不完全相同的多校区办学形式。一般来说分为两类:一是将功能较独立的院系设在分校区,如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二是以公共教学为主的低年级设在分校区,如浙江万里学院、宁波财经学院等。相对独立的校区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文化特征,可更有针对性地容纳更多学生,以实现多校区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机电学院校区(宁海产学研基地),位于宁海县模具工业区,紧临宁海模具城,由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海县政府于2004年9月签约建立,2007年落成开学。该校区占地150亩,总投资1.5亿元,可容纳1500名学生同时在校学习。宁海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开创了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合作办学的新模式,被模具行业专家和产学研合作教育专家认为是先进的、创造性的探索和尝试,被媒体评价为“中国高职教育的‘宁海模式’”和“成为专家学者解读高职院校县校合作模式的范本”。但宁海县位于宁波市最南部,远离宁波市中心城区,单趟车程至少为1小时,相对偏远的地理位置不可避免会造成一些问题。首先,管理成本提高,包括交通运行成本、物资采购成本、薪资福利成本等多个方面。由于不同校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为保证正常的教学与管理秩序,学校设有专门校车往返于宁波、宁海两校区间负责接送师生;而校车的数量班次有限,仍有教师、职员出于工作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自驾车往返两地,由此产生大量交通费用。由于校区的不同,主要的管理者难以做到每天驻扎在分校区,往往会出现白天的教学工作有人督促,而到了晚上,教学及学生的课余活动就少有人关注,无形中降低了相关教学、工作人员对自身的严格要求,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易营造;虽然学校付出了巨大的管理成本,依然可能得到并非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为了方便和节约时间,教师愿意选择将原本分散安排的课程调整为集中式授课、晚间补课,课时量虽然没有减少,但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从而影响到教学成效。随着产业集群日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校外产学研基地开始建设在产业集群区内,使校外产学研基地在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空间结构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引发了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空间结构的变革。但总体来看,当前宁波高等教育仍是以学校为主体的办学模式空间结构,并未紧密对接产业集群进行办学模式空间结构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