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二、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2007年时任宁波市长毛光烈在“全市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十一五”以来宁波高等教育规模实现大跨越,在甬高校总数由2000年的8所上升到15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超过12万人,是2000年的6倍,约占全省高校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1/6,其中研究生1075人,本科生5.5万人,高职高专学生6.5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38倍、5.2倍和4.2倍。[11]在宁波市高等教育达到一定规模后,“好”与“快”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近期发展与远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关系,是宁波市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宁波市政府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宁波市高等教育转入科学发展、内涵发展、提升发展的轨道”。为实现宁波市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改革创新是其途径。

(一)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中,需要科学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质与量的内涵标准是相对的,是不断变化的,是有时代特征的。当前提高宁波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和提升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成为重要问题。因此要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的原则,在质量上下功夫、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实效上做文章、在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的认同上下功夫、在获得更多企业的欢迎上下功夫,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成果,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校办学约束、激励和评价机制,多办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让广大学生、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更多、更好、更直接地受益。

这一时期,宁波市加快构建政府与高校政事关系清晰、职责分工明确、政府服务保障到位、学校“不吃大锅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完善高等教育发展体制,首要的是必须加快理清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政事关系,政府与高校都要准确定位,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作为政府来讲,必须从细微具体的办学事务中解脱出来,把精力主要集中在为高等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上,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鼓励和支持各类高校自主办学,推动高校自身发展;放在为高教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上来,加强规划调控,加大财政支持,提供发展的服务和保障;放在加强对高校的监管和指导上来,探索建立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有序发展的各种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帮助高校化解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高校来讲,一方面,应充分享有有关法律赋予的办学自主权,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大力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积极推进开放合作,专心致志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技术、学术、思想、道德等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对内部管理负责,对办学绩效负责,对建设风险负责。对内部管理混乱、经费使用不合规,或者盲目扩建、举债无度,学科和专业建设不合理,学生就业率低等等问题,相关学校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职责明确,权责统一,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政府和学校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处理好巩固与提升的关系

巩固和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巩固就没有提升的基础,没有提升也谈不上巩固。宁波高等教育由外延发展向内涵提升的转型过程中,更要从提升中求巩固,在巩固中促提升,努力实现发展动力和发展模式的平衡转换。一方面,要大力巩固现有的发展地位和发展基础,研究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充分挖掘潜力,如何通过合理定位保持原有的传统和优势,从而站牢位置、实现自身发展。另一方面,要继续发扬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专业及学科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高校发展内在机制的健全,实现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通过不断增强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竞争力,实现高等教育向更高水平提升和发展。

为推动宁波市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宁波市加快构建激发高校办学创新活力、内部权责明确、外部激励约束到位的高校办学体制,充分激发高校办学创新活力、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宁波市推进高校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衡量高校改革得失废败的主要标准。宁波市建立和完善高校办学体制,主要是建立好三方面的体制机制:一是要调整完善高校财政保障机制。按照依法理财、综合预算、优化配置的原则,市财政要建立确保高校经费不低于法定增长的保障机制,同时调整建立学校财政经费分类预算支付制度,即对市属公办高校实行生均定额拨款与基数加增长相结合的日常运作经费、高校内涵提升发展专项经费、基本建设和债务平衡消化经费等三大类“一级预算课目”进行分类预算、分类拨款。在明确政府与各院校政事透明的财政保障责任关系的基础上,各院校要建立相应的债务消化机制和提升发展机制,明确发展的分级管理责任,形成保障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二是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紧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体制。各校发挥优势、整合优化资源、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构建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建立集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和社会培训于一体的有效教育制度,依托优势,办出特色,育好人才,同时努力整合好全市高教资源,加快建设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加大社会培训的工作力度,把高校、中职和企业联合起来,实现跨校、跨专业、跨学科的联合,构建与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服务业相适应的若干个专业、学科体系,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动。三是不断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首先,各高校要科学编制经费支出预算,合理确定经费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形成有利于持续发展、提升发展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要保证重点专业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支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快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促进高校从外延发展为主向内涵提升发展为主转变。其次,要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实行依法、科学、民主理财。充分发挥教代会、校务委员会的作用,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实行经费预算民主化,增加财经透明度。经费支出预算、基本建设项目、对外投资等重大财经活动应经过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要加强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控,建立完善内部分级分类核算、科学合理的责任制度,建立审核和绩效评价制度。最后,各高校要努力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坚持勤俭办学,压缩不必要的支出,努力降低办学成本。要发挥高校知识和科技优势,开发和引进新技术,积极推广节能设备和设施,学会向技术要效益,要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约资金为重点,落实各个环节的监管措施,杜绝各种浪费现象。要发挥科学管理优势,建立有利于节约的制约、激励机制和完备的管理制度,学会向管理要效益,倡导集约管理,统筹整合校内资源,扩大资源共享和对外开放程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发展高等教育是一个较长历史阶段的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有超前意识,既考虑到当前和近期的需要,又要预见未来教育的变革,使其主动适应未来的需要。任何只顾当前、不顾长远,忽视可持续发展的行为都是不足取的。当有限的资源与精力不能充分兼顾当前、长远与未来多方面的需求时,必须认真权衡当前、长远与未来需求的轻重缓急,以有利于发展的眼光确定优先满足的需求。要在社会相对躁动不定的发展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踏踏实实地按照规律办事,正确把握好发展方向,通过转变高校内在发展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为此,宁波市加快构建全社会关心高等教育、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联动发展的社会支持机制。高教为社会,社会办高教。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都要各行其职,积极作为,逐步建立健全支持、关心高等教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联动发展的机制。第一,各级政府从构建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增强高校服务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关心、支持高校发展,强化服务意识,保障经费投入,加强政策调控,并把高校办学绩效纳入政府考评体系。第二,各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协调力度,积极提供资源和政策支持,切实解决高校发展和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落实对本市不同隶属关系高等院校的管理职责和管理措施,加强对高教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的统筹、协调和调控,加强对高校经费的管理、监督、审计,健全高校办学督导、办学情况统计、办学效益评估和定期公布制度,不断完善对高等院校的服务、监管和评价机制。第三,鼓励支持本市行业企业依托地方高校,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高校办学成果,有效提升生产方式,不断推动高等教育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升发展。第四,构建广泛的社会评价与参与机制。建立对高校办学状态进行动态监测的信息系统,并面向社会公开其监测信息,发动学生、家长、企业、行业等进行监督,探索建立多元的对于高校办学业绩的社会评价体系。同时,积极鼓励学校开放现有办学资源,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使用社会资源,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教育资源社会化模式;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图书信息资源等高校资源的社会化,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五,新闻媒体积极宣传构建服务型高等教育体系、促进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政策导向和先进典型,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高校办学、共同营造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