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高等教育的“大跃进”
1958年,中央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跃进”运动,深刻影响着这一时期宁波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激发了全国人民在短时期内彻底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自信心。1958年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这条总路线虽有其正确的一面,却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助长了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的泛滥。具体到教育层面,教育领域也不甘“落后”,掀起了“大跃进”狂潮。1958年党中央、国务院联名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表达出教育“大跃进”的强烈愿望:“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我们将以15年左右的时间来普及高等教育”[6]。在此背景下,宁波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由1956年的一所增加到四所。这四所院校分别是宁波师范专科学院、宁波医学院、宁波农学院、宁波工学院。宁波高等教育在这一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途径主要有:
首先,将基础较好的高等学校提升为高等院校。1958年浙江省为贯彻当年党中央下发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教育厅鼓励各市形成工、农、医、师门类齐全的高校体系。为适应当时各地中等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需要,浙江各地市均大力发展师范教育。1958年宁波市将基础较好的宁波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宁波师范学院。原宁波师范专科学校只设中文科,学制2年,学生140余人,教职工30人左右。改为宁波师范学院后设中文、数学二系(学制4年)及生化科(学制2年)。同年开办夜大学和专科函授。1959年,宁波市政府将镇海师范专科学校、鄞县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宁波师范学院,此后增设中文、数学二科。同年宁波体育专科学校并入,设体育专修科。1960年,宁波师范学院增设物理、化学、生物、外语、体育五系。至此,宁波师范学院设置系科已由初办时的一个科增至六个系科,在校学生由开创时的百余人骤增到1000余人。还有,宁波卫生学校在两年内实现了办学规格上的两级跳,1958年宁波卫生学校升格为宁波医学专科学校,1960年宁波医学专科学校升格为宁波医学院。
其次,将原有高等教育资源充分挖潜、整合。1950年9月,宁波市政府创办浙江省立宁波农业技术学校。1958年8月,浙江省立宁波农业技术学校改为宁波地区农业专科学校。1960年暑期,宁波农科所、农具研究所并入宁波地区农业专科学校,学校升格为宁波农学院。此时,宁波农学院下设4个专业,学生近千人,教职员200余人。宁波市政府对宁波农学院颇为重视,中共宁波地委副书记周效儒兼任该校校长。
再次,增设新学院。1960年1月,宁波市筹办宁波工学院,并于当年9月10日开学,创办之初有教职员86人,含专任教师38人;设机械、化工、电机、船舶等4个系,有动力机械制造、通用机械制造、海洋化工、无机物化学、电机制造、电器制造、船舶制造、船机制造等8个专业,其中海洋化工专业为国内首建。而机械系还设实习工厂,有车、创、钻等机床。从专业设置上来看,宁波工学院专业设置齐全,并在某些学科设置上成为全国首创。在学制上,宁波工学院设有四年制本科、五年制大专及三年制中专。首届招收本科214人、大专140人、中专118人。该校在培养目标上也与国家的政治形势相契合,培养“又红又专的技术员”。
总体上来讲,自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使宁波市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跨越式增长,弥补了宁波市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缓慢的缺陷。截至1960年,宁波高等院校共有教职工472人,其中专任教师164人、在校学生1120人,与1956年宁波仅有一所高等院校——宁波师范专科学校,教职工22人、专任教师11人、在校学生147人相比,有了跨越式发展。[7]但当时宁波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快,忽视了教育自身的客观发展规律,夸大了人民群众的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超越了国家、集体、群众的承受能力,使得高等教育事业内部的数量与质量的矛盾显得十分突出。
这一时期宁波高等教育的“大跃进”不仅呈现在高等学校数量的快速增长上,还呈现在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教育革命”。“教育革命”主要是指对当时的教育管理体制、教学计划等学校自身的教育改革,其指导思想是贯彻中央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主要是想纠正教育脱离生产、脱离实际,忽视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教条主义的倾向。同时,在客观上批判了长期统治中国教育的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等阻碍受教育者的个性、素质、创新精神发展的教育思想。宁波市的“教育革命”活动主要通过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将生产劳动正式纳入学校课程计划等方式予以推进。如宁波工学院学生每周需要劳动2天。“教育革命”批判了脱离政治、脱离劳动、脱离实际和忽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进行了教育方针的大辩论,破除了对资产阶级专家教授的迷信,并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了教学改革。它对改变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脱离政治、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倾向,改变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进行全党全社会办教育的实验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也为以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但“教育革命”中也存在着生产劳动越搞越多,社会活动越搞越频繁,停课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育质量下降。再者,在学校工作中过多搞政治运动和不适当地采用了群众运动的方法,也阻碍了学术领域中出现的生动活泼的局面。1960年6月后,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所造成的各种困难开始显现,难以继续维持庞大的教育事业。
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运动的发展,全国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进行了调整。由于在“大跃进”环境中进行的高等教育“大跃进”明显超出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学校的急剧增加引起师资、校舍、教学设备等方面的供给困难,教育战线也不得不开始进行调整。按照1960年年底全国文教工作会议精神,1961年,浙江省委作出《关于安排当前教育工作的决定》,指示各市对所辖范围内的各类教育事业进行调整,在高等教育的调整中要注意合理布局。此后宁波市开始对文化教育事业进行调整,力争正确处理好文化教育事业与生产发展的关系,以及在文教事业建设中质量和数量、政治和业务的关系,解决好教育事业发展过快、战线过长、占用劳动力过多的问题。当时的调整工作遵循“八字方针”,紧紧围绕“控制学校数量,提高教学质量”两个中心,宁波市教育事业的调整工作有效开展。1961年3月宁波工学院因专业教师、仪器设备缺少,从4个系缩减为2个科,8个专业减为2个专业,更名为宁波工业专科学校。1962年7月停办。1961年宁波医学院改名宁波医学专科学校,1962年6月因师资设备等条件不足被撤销,所有教师及仪器设备并入宁波卫生学校。1961年宁波农学院改为宁波农业专科学校,同年8月撤销溪口分部,并停办大专,改称宁波农业学校。宁波高等教育中基础较好的宁波师范学院也于1962年停止招生,1963年改为宁波地区教师进修学院。[8]通过调整和整顿,宁波市高等教育基本上纠正了盲目发展所造成的混乱现象,使教育发展与当时的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不可否认,在调整中也存在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压缩过多的问题,如撤销了1958年前建立的已有一定办学基础的宁波师范学院。
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期间,1961年9月15日,中央正式发布《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共60条,后来也被简称为“高校60条”。“高校60条”总结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经验,特别是学习苏联过程中的教条主义和“大跃进”等的教训,重申了教育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等学校要建立教学、生产劳动、科研三结合的教育体制,高等学校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一时期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早在1957年,为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特别强调“现状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1958年发布《对高等学校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强调,马列主义基础的中心内容是莫斯科会议宣言指出的九条普遍规律,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要从阶级斗争、革命形势、党的任务和具体教育对象出发,重点讲授党的重要方针、政策、任务,毛主席的著作和国内外时事等,要求不分年级一律每周有三四个小时的政治课,课前一律印发讲义。浙江省按照相关要求于1958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党的领导,加派一批干部担任学校领导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指示》,中共宁波地委副书记周效儒兼任宁波农学院校长。宁波市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都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开设了马克思主义课程,并成立工会和共青团基层组织。
1961年“高校60条”颁布后,宁波高等学校在部分学校裁撤、调整后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正确处理教学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教学与政治学习的关系。在教学时间内,也强调保证师生的业余活动时间。在保证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各高等学校又开始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严格实验标准,以此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保证以上“以教学为主”的措施顺利实施,各高校还制定了许多教学规章制度,如修订了“暂行学则”“考试考查规程”以及学生升学、留级、退学、毕业等制度,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落实“高校60条”的过程中,浙江省政府改革了高校领导与管理体制。按照“高校60条”中规定的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的要求,各高校开始实行党委和行政分工,党的权力集中在学校委员会一级,高校校长是国家任命的学校行政负责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委员会和学校的日常工作,系主任和行政部门的职能也随之得以加强。校内的管理方面,本科学校实行三级制,即院(校)、处(系)、科三级,专科学校实行校、科两级制。宁波市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也随之进行了改革。这一时期,宁波市政府坚决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宁波市各高等学校通过学习和贯彻“高校60条”进一步加强对知识分子的团结工作,如对1957年以来受过批判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甄别,替大多数“右派”分子摘去了“帽子”。各类学校对知识分子的工作安排也做了合理的调整,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支持他们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各校还加强了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培养和工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