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多种办学形式,构建多元化办学格局
借助于市场经济快速推进和教育服务市场逐步构建的态势,近年来,宁波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普通高校学生数由1998年的1.5万人发展到现在的10.5万人,其中民办高校学生所占比例超过45%,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高等教育不足、经费投入短缺的难题。宁波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源泉在于体制创新,正是在创新理念的引领下,在市场化的态势中,宁波民办高等教育形成了多元的办学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充满生机的发展新路。
(一)国际引进模式
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一流的高校相比还相去甚远。现代世界正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人力、资金、知识、信息、技术等跨国界的流动,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种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如果没有全球教育观,没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固守区域封闭的阵地,将永远无法改变自身落后局面。加快教育的全面开放,推进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特别是有计划、有选择、有目的地引进部分国际名校到我国办学,零距离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管理模式与经验,构筑起中国与世界的教育之桥,这是顺应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时代要求,也是促进我国高教发展、加快国内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的有效途径。
宁波诺丁汉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独立校舍的中外合作创办的高等院校,学校由宁波市政府、浙江万里教育集团与位列世界高校百强的英国诺丁汉大学共同合作举办。这所学校的创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开始从单一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的形式,跨入了直接引进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的新阶段。宁波诺丁汉大学总投资约6亿元,在投资上,采用了学校建设、政府支持的机制,其中浙江省政府、宁波市政府分别拨付专项资金5000万元和1亿元。在管理上,学校引入了国外的先进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按照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质量标准来设计办学的目标和规划,其教师、教材、教育体系、管理和质量评估等全部接轨英国诺丁汉大学,学生毕业后也发放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文凭。这种“全盘引进”的国际化办学模式,既有利于推进教育开放,促进国际文化和教育的交融,又能够使许多学子不出国门就能接受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教育,同时还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2004年该校首批招收的254名学生,绝大多数来自省级重点中学,高考平均分为596分,最高分为670分。从学校招生的情况和社会对这所学校的反应来看,这种办学模式在我国具有十分美好的前景。
(二)依托名校模式
新建高校特别是民办高等院校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就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很难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从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每一所高校特色的打造、品牌的形成,都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过程。宁波高等教育历史起点低,基础相对薄弱,如果循着老路子按部就班地创建和发展新高校,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局面将在很长时间内难以得到改观。因此,宁波积极谋求超常规的发展提升之路。宁波把体制创新作为民办高校发展的动能,采取借梯上楼、依托名校高起点办学的新模式,从而极大缩短了发展的进程。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它是一所经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宁波市政府与浙江大学联袂创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总投资8.4亿元,宁波市政府投资建设后,由百年名校浙江大学负责办学与管理,实行“以学养学”,走的是一条“国有民营”的路子。学院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均由浙江大学委派,系主任由浙江大学相关学院负责人兼任,首席主讲教授、专业责任教授均由浙江大学知名教授担任,直接地“嫁接”了浙江大学的资源优势。同时,学院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基本上“移植”了浙江大学的办法和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正是借助了浙江大学的品牌声誉、科研实力和师资力量,从建校伊始就站在了浙大的肩膀上,筑高了发展的平台,从而将“后发”的劣势变成了优势,成为跨越式发展的成功范例。
(三)依托产业模式
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对于拉动地方经济,推进地方城市化建设,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地方高等教育必须密切关注本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特色与需求,努力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全力为提升区域竞争力服务。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类民办高职院校蓬勃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轻骑兵”,高职院校尤其要牢固确立面向企业、面向市场的办学思路,紧密依托和服务于地方优势产业,把握地方产业发展态势,主动适应产业需求,根据地方产业特点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并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在发展中赢得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更多支持。相反,如果偏离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方向,离开了地方产业的支持,那么很有可能举步维艰。
宁波是我国服装行业的发祥地,是著名的服装大市,拥有服装工业企业1600多家,年产服装14.5亿件(套),占全国服装产量的一成以上,服装产业在当地已形成相当规模的区位优势。根据经济发展规划,宁波正在积极打造国际化服装制造基地。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就是依托这一地方支柱产业,把为服装行业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中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产业化、社会化、特色化的办学方向,与雅戈尔、杉杉、罗蒙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当地服装企业建立了互助、互利的合作关系,并以此为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国内的合作办学,并创立学校自己的时装品牌,引领服装发展时尚,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也为学校自身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四)企业办学模式
依托企业办学,强化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姻,这不仅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一条重要发展之路,而且也正逐步成为公办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长处在于能够较好地集聚并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资金、生产优势,从而形成产学互动、学院教学模式与企业生产模式直接“对接”的生动局面,获得学校和企业的“双赢”,既增强了学校发展的活力,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财经学院的前身)原是一所高职院校,由宁波的重点企业大红鹰经贸有限公司独家投资两亿多元举办,由大红鹰教育集团管理,学院按市场机制运作。在企业的有力支持下,学院充分发挥“大红鹰”品牌的名牌效应,明确了培养以新经济IT人才为主体的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致力于构建“寓灵气于技术、寓情趣于诗文、寓豪气于市场”的“三寓”鲜明特色,建成先进的校园网络体系和校内外紧密结合的实验实训基地,并面向市场,从人才市场对专业的实际要求出发,从职业技术要求、职业素质和能力分析,自上而下设计学生培养计划。学校培养的优秀人才、提供的智力支持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五)独立学院模式
民办独立二级学院是国内20世纪初才出现的一种新办学模式,它由普通高校和社会力量合作举办,资金投入不靠国家和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而主要由合作方承担或者以民办机制筹措,收费也是按照民办高校标准制定,实行经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学院既依托公办普通高校的智力资源和办学品牌,充分发挥现有大学的教育资源的优势,又能吸纳社会资本,有效增加办学投入,满足高等教育迅速扩张的社会需求。
在独立学院的发展上,宁波起步早,运作规范,社会认可度和招生形势都相当好。1999年,经浙江省政府批准,宁波大学吸纳海外和民间资金创办了独立设置的综合性本科二级学院——宁波大学科技学院,这是浙江省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民办本科二级学院。学院依托宁波大学的品牌及师资优势,按培养成本收取学费。学校明晰产权,实行校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全员聘任制,采取“平台式”教学模式及“2+2”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短短几年,学院已拥有专职教师400多人,学生7500多人,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适应新形势,谋求新发展,这是民办高等教育贡献社会和服务国家的职责,也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选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必须建立更为全面开放的办学体系,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为原则,走多元发展的路子,实现学校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实现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资源日益增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