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
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高等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发展状况显然要受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具体表现如下。
(一)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到高校的发展方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必须为所处的地方经济服务,唯有如此,才能谋求自身发展。近20年来,宁波市国民经济运行稳健。以2001年为例,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0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高出年初制定的调控预期目标3.2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国、全省约5.2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5]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人才产生了强烈的需求和吸纳能力。对于高层次人才,主要采用引进的方式。宁波市率先制定政策,对来宁波工作的人才给予物质待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使宁波在短短的时间内吸引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对于一般人才则立足于本土培养。正如克拉克指出的,发达国家在完成普及中等教育后,在走向大众化中学后教育过程中,经济引起了有技能的人才的需求,非传统大学能满足这一点,并仍保持是一种大学。[6]宁波经济的迅速崛起,除了产生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外,更需要大量的面向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和新型的技术工人,在非传统大学机构里培养大学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这种意义上说,宁波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职业准备和职业训练的场所。换句话说,经济的持续迅速增长拉动了地方对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需要。
宁波的制造业、服装业以及物流等产业都是宁波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以服装业为例,三大名牌罗蒙、雅戈尔和杉杉都在宁波;同时,宁波的红帮服装文化和服装设计、加工传统都会产生对培养服装行业的人才的动力和优势。宁波服装学院立足宁波市、面向浙江省专门培养服装行业的基层技术人员,为宁波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急需的人才;针对宁波加工制造业的需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实行校企联合、产学结合共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构成的提高,办公手段的改善,需要更多的信息管理人才,财经学院立足于培养IT行业的应用型人才来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宁波地方经济的大发展引发了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促进了宁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这反映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培养人才的动力和吸纳能力。同时,宁波高等职业人才的培养与地方经济特色相协调,各学校的人才特色明显,不同学校的人才类型具有互补性。如宁波高职主要面向“三资”等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财经学院培养面向基层的IT人才,服装学院培养服装行业的系列人才,地方院校针对地方企业和社会需求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及时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进一步彰显了宁波的经济特色。
(二)地方经济水平影响教育投入
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根本保障。目前,高等院校的政府拨款实行的是中央和省级政府拨款为主的财政体制。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主要由中央财政拨付,省属高校主要由地方政府拨付,这就造成省区之间事实上的不均等,因为每个省区财力不一,因而所拨付的教育投入相差较大。
地方经济实力一方面影响着地方政府对高校教育的投入规模和投资力度,另一方面也制约居民的收入水平,从根本上制约着民众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热情和投入动力。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生存的需要是人的第一层次需要,也是最基本的需要,只有当生存需要满足后,才可能产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人们在衣食有忧的情况下,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是没多大热情和动力的,尽管他们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尽管也有“砸锅卖铁也要送伢读书”的热情。经济越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水平也越高,高等教育的入学率相应也就越高。经济增长与高教发展之间有着很强的正相关系。
近年来浙江省高等教育呈现勃勃生机,宁波地区出现了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这与浙江省各市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息息相关。教育投资是教育相关部门用于培养后续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者素质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总量。一个地区的教育投资直接决定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核心区域1997—2006年间的政府教育投资量,以了解宁波的教育投资状况。近十年浙江省各核心区域的教育投资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自1997年至2005年,杭州的政府教育投资量一直大于温州和宁波,宁波地区又略高于温州地区。2006年温州地区的教育投资量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并且一度高于杭州和宁波。
在教育投资力度的影响下,浙江省各地区教育结构也出现差异。教育结构指教育机构整个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它既包含教育系统纵向的层与层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关联,又包含教育系统横向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教育结构主要涉及教育类别结构、教育层次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结构。提高教育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有效地调整教育结构,使教育结构朝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向改变。其中,教育层次结构(亦称教育的水平结构或程度结构),是指受教育者由于接受教育的时间长短不同,相应的受教育内容的多少与深浅也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素质层次的受教育者系统,教育的层次结构决定了社会劳动者的素质结构和人才的层次结构。教育的层次结构,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历史等,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需求结构模式,是最基本的因素。
通常我们将教育层次结构分为三个水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1994—2006年间浙江省内普通中学学校数、中等职业学校数、技工学校数、高等学校数为基点展现浙江省近年教育层次结构演变过程。1994年浙江省普通中学3315所、中等职业学校155所、技工学校102所、高等学校37所;2006年浙江省普通中学2459所、中等职业学校49所、技工学校76所、高等学校68所。二十年来,浙江省高等学校数目呈上升趋势,在教育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等职业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达到最高峰后逐年递减,这也说明中等职业教育逐渐被高等教育所代替,这和近年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有关,中等职业教育在实践中被证明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因此逐渐萎缩;针对专业性较强的技工学校的数目变化虽然并不明显,但仍然呈波浪下降趋势;由普通中学、中等职业教育、技工学校等构成的中等教育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同时高等教育所占比重逐渐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也逐渐增大。这也是宁波市的教育现状。这说明高等教育在宁波市整体教育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浙江省整体教育规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年扩大,这表现在社会受教育人数占全体人数比例增大、各级教育机构数目增大;宁波市教育投资尤其是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有了巨大的增幅,这不仅表现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而且说明政府已经在积极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教育发展。从总体上看,浙江省教育层次结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过去的初、中级教育为主导的教育层次结构逐渐过渡到以高等教育为主的教育结构。但是在浙江教育取得全面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浙江省各地区之间的教育规模发展速度存在差异,浙江省各地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经济相对发达的杭州湾地区包括杭州、绍兴、嘉兴、宁波、湖州地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明显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浙西、浙南、浙东南地区。浙江省各地区的教育层次结构因各地区不同的教育发展规模、教育投资力度而存在差异,教育规模齐全、教育投资力度大的地区教育层次结构偏高,教育规模有限、教育投资力度欠缺的地区教育结构偏向中、低水平。
宁波经济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强烈的人才需求,但宁波市的高等教育一度不仅落后于全国同等地区,甚至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水平。到1996年,宁波只有5所大学(含2所成人高校)。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层次与宁波经济发展的速度、水平和要求严重不相称。宁波市利用经济发展的优势,做出了教育的大手笔,通过高校重组、引入民办机制和兴办高职等方式使高等教育同时走内涵式与外延式发展的道路,使高等学校的数量和生均规模同时迅速扩大。经过短短几年的快速发展,到2002年,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学生分别达到6.2万人和3.54万人,均比上年有较大增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7.5%,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7]在此期间,政府、企业和社会向高等教育注入了几十亿的资金,并划地600亩、预计投入30多亿元发展宁波高教园区。
(三)地方经济与高校科研的良性互动,大大提升高等教育的地位
科研工作既是高校的重大使命,也是提升学术水平、优化学科建设的重要路径。高校科研工作要紧紧把握服务地方经济为矢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与地方经济发展有着莫大的关联。地方经济强大、结构合理,就有助于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高校的重要性也会日益凸显;倘若地方经济发展迟缓、产业结构单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就会滞后,创新能力就会严重受挫,高校重要性就会被淡化,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倾向。高校地位的历史变迁有一个发展历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时间(1949—1966年),群众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一定程度的认识,高校被当成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心,但在此阶段,高校主要被看成是政治的附属物,人才培养主要受政治气候左右,高校办学没有自主化,高校的地位远离社会活动中心;到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完全被置于社会边缘,被打入“冷宫”。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重要性再次被确认,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开始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高等学校被看成是高科技人才的培育中心以及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高等教育被赋予“科教兴国”重任,从而大大提升了高等学校的地位。
地方高校作为区域教育产业,不仅是人才培养基地,也是科技成果的孵化站,其科技成果是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知识源和技术源。[8]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研项目进行后续中试、应用和推广从而形成新产品,是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动态过程。[9]科学技术是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借助地方高校的科技力量,为区域内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益,利用科技研发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生产力提高,是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根本路径。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充分发挥统筹规划优势,促进高校、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重视和发挥地方高校在区域科技进步中的独特优势,通过举办大学与企业合作洽谈会等形式,鼓励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实行技术转让,与企业联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地方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加强地方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创设优美环境,支持地方高校科研发展,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为地方高校科学研究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科技进步做好护航。
在认识上、在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上,宁波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宁波高教事业”作为实施“科教兴市的一号工程”。政府积极引导,实行合并办学,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实力;转换运行机制,引入民营机制,增强办学活力;实施制度创新,兴办二级学院;产学研相结合,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建立“小机关、大实体”的后勤格局,形成后勤管理的企业化运行机制。兴办高教园区,把高教园区视为地方发展的“硅谷”,把大学作为培养和吸纳人才的基地,视为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基地和良好投资环境的一部分。宁波市委、市政府对高教园区建设提出了“一路绿灯,特事特办”的方针,通过引进、合作、改组、民办等途径,加快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扩大高校在校生规模,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重点抓好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三所综合性的万人大学和浙江大学网络与软件学院宁波分院的建设。政府积极促成宁波大学建成教育科研并重、有影响、有特色的重点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利用与浙江大学合作的机遇,办成以本科为主的工科院校;充分发挥浙江万里学院的机制优势,力争成为全国知名的国有民营高校;促进浙江大学网络与软件学院宁波分院的加快发展,为宁波的信息化建设提供高中级人才和智力支撑;努力提高高职院校和成人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宁波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从一开始就站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较高起点上,注意把高等教育的发展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平台;注意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来创办地方高等教育,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是贪大求洋。在明确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同时也注重对国民教育层次的整体提升;在办学的制度上注意创新,引入了民办教育的机制,提高了办学的灵活性和办学效率,实现了教育对政府和社会的更高回报;在管理上,注重引入经营理念,运用现代的公关策略,办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真正能够提高城市品位和塑造良好的地方形象。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选择上,能够以地方产业为依托办出特色,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人才的社会适应周期;在经营机制上,采取集团办学、集约经营的方式;在高等教育的专业层次布局上,形成从高职高专到研究生教育的层次梯度,在专业设置上充分考虑地方的特点,形成各个学校的不同特色,从而能够拓展和共享发展的立体空间。高等教育的迅速有序发展本身就是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