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高等教育的恢复发展时期(1978—1985)
(一)清除左倾错误,打破思想禁锢
“文化大革命”所奉行的极左路线在教育战线影响甚广,宁波高等教育的拨乱反正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在思想层面上进行深刻的反思。
首先,推翻“四人帮”炮制所谓的“两个估计”。“四人帮”以“两个估计”为依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形成的教育制度、教育方针、教育政策进行全面否定,影响极其恶劣。事实证明:要想获取清“左”攻坚战的胜利,必须首先破除“两个估计”的思想束缚。1977年8月,刚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主动申请抓科教工作。8月8日,邓小平做了《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讲话,史称“八八讲话”。邓小平的讲话,对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推翻“两个估计”,做出了重大决策。9月19日,邓小平做了《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的讲话,再次重申:“‘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我们现在的人才,大部分还不是十七年培养出来的?”[9]10月,中共浙江省委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传达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的指示。11月19日,省委宣传部又召开了教育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揭批“四人帮”炮制“两个估计”罪行,宁波组织收听了大会实况广播,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狠批“两个估计”,清除“文化大革命”在教育战线的错误影响的高潮。1979年3月,中共中央做出撤销中发〔1971〕44号文件转发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的决定,推翻了“两个估计”,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政策环境。
其次,开展“真理标准”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1979年1月4日至22日,浙江省委召开六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随后,1979年2月2日至9日,宁波地委召开部、办、委、局和直属单位负责人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政策、认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等工作。会上宣布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的9位干部平反,撤销地委有关错误文件12件。2月4日至13日,宁波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部署全面落实党的政策,认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等工作。与会人员解放思想,发扬民主,对市委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会议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响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号召,及时地、果断地搞好工作重点的转移,鼓足干劲,群策群力,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加速把宁波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而努力奋斗。会议期间,为100多名部局级以上干部清除了“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他们的污蔑与不实之词,销毁了1万多份错误处理的“审查”材料。4月21日至29日,地委召开思想理论讨论会,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和邓小平在全国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解决对三中全会以来的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问题。会议用3天时间讨论了真理标准问题。
(二)确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观念,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文化大革命”对宁波高等教育的破坏,造成了各类人才的极度匮乏。全面拨乱反正,恢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人才是根本。知识分子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开拓者和传播者,在国家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才的培育与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密切相关。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时而正确,时而偏离,摇摆不定,没有连贯性,对知识分子打击很大,也不利于国家建设事业发展。
1977年9月,邓小平在谈话中,以高度的政治勇气,做出“‘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匡正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凸显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他肯定:“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到农村党支部,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懂得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懂得教育的重要。”[1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的大环境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宁波在这种氛围下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地位。
首先,大胆任用人才,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宁波教育系统的教职员工,频繁遭受政治运动的冲击,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其中受害者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学有所专、教有所长的教学骨干或者行政工作骨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实现历史性转折,重新走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轨道。平反冤假错案,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激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列宁说过:“不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宁波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将选拔优秀教师担任领导工作,作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一项重大任务来实施。同时高等学校各级党组织还在教师队伍中开展党建工作,吸收一大批先进分子参加到党的行列,壮大了党在高等教育战线的力量,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有了根本的变化。由《关于我市知识分子工作的检查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可知:宁波市知识分子在“文革”期间被立案审查的193人的冤假错案已全部平反,对被错划为右派的161人全部作了改正,对反右倾中被错误处理的106人也全部作了纠正;1979年以来,509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768人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其中32人担任了局级以上领导职务;对428名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的科技人员作了调整,发挥了他们的业务特长;641人晋升和套改了业务技术职称;解决了851人夫妻长期分居两地和身边无子女的问题。[11]宁波市各级党组织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广大知识分子也从内心体会到党是信任、依靠和关心他们的,因而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拥护,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其次,加大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
20世纪80年代后,宁波市地方财政安排教育经费每年都在增长:1978年宁波教育经费支出353.3万元,比1966年增长44.41%,比1977年增长10.86%;1982年宁波市教育经费支出645.9万元;1983—1985年市教育经费支出年均递增31%;1985年教育经费支出8126.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拨款占总额的16.57%。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数量够、质量高的教师队伍。宁波一方面注意发展和加强师范教育培养和补充新的师资;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在职教师进修,提高他们的文化、业务水平,同时通过大量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充实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1977—1979年,浙江省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三次调整了教师的工资,宁波市按照省里的要求,在地方财政相对困难的情况下,给高校教师提高工资,教师经济地位偏低的状况有所改善。除此之外,宁波还解决腾退54户知识分子近2000平方的“文革”挤占房问题。
再次,恢复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197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恢复高校教师职务评定工作,宣布原来确定和提升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一律有效。浙江省高等学校“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按照国务院《关于恢复和提升教师职务的决定》,1978年11月宁波市制定了《宁波市科学技术人员定职提职条件暂行规定》,特别指出文教等科技人员的定职提职参照该规定执行。宁波市对高校教职工职称评定的各项通知,对教职工的职称评定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得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此外,浙江省在1979年、1980年先后多次评选、表彰大批先进教师、优秀教师工作者,宁波市有多名教师入选,同时宁波市也组织了多次优秀教师的评选,从奖励机制上解决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问题,促进尊重人民教师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三)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加快高等教育发展
为了尽快结束“文革”对高校教学秩序造成的混乱,使学校工作走上健康发展轨道,1977年浙江教育部门就采取措施整顿学校,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1.恢复统一高考制度
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在“文革”一开始就被废止,1970年开始的推荐上学制度,出现“各地招生工作中不同程度的‘走后门’现象”。推荐制度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造成各条战线“人才奇缺”,造成了我国的科技和教育水平落后欧美国家,科研人员只相当于美国的六分之一,苏联的四分之一。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浙江省按照国家要求恢复了高考,宁波的高等学校也恢复文化课统一考试。随着宁波高等教育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全面落实,宁波市在校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1978年宁波在校大学生数为0.10万人,1980年为0.25万人,1985年为0.27万人。
2.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随着清左的深入进行,人们对整顿教学秩序的重要性认识更为深刻,认为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是办好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前提。采取整治教育秩序的举措有:首先,1978年起宁波市按照浙江省的要求执行教育部修订后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实行草案》《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暂行工作条例》。这对学校的整顿起到了指导作用,逐步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教学工作制度及后勤工作制度等必要的规章制度。其次,在各高等学校组织教师修订教学计划,重视基础课程教学,恢复教学研究机构。1980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召开全省教研室工作会议,讨论制定了《浙江省各级教研室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12月颁发试行。宁波市按照《条例》要求,各高校教研人员深入学校和课堂,了解教学情况,分析教材教法。最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粉碎“四人帮”以后,宁波市高等学校认真清理错误影响,正确分析新时期青年思想特点,改善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1978年浙江省委宣传部举办全省高校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暑期备课会,宁波市各高校也派代表参会,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9—1981年,宁波市高校教师参加了浙江省教育厅连续数次的学习会,学习了全国高校4门政治理论课教师暑期讲习会精神,拨乱反正,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各校普遍重视对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分析,坚持疏导方针,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教学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宁波高校学校领导除反复动员全体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关心学生思想进步外,还进行了如下一些教育活动:一是组织和推动学生利用假期和结合实习进行社会调查,把普及卫生、农业知识和工业技术等为人民服务的活动经常化。二是通过学校团组织和学生会,有领导地组织文艺、音乐、书法、摄影、科技等课余社团,办讲座、搞竞赛、出刊物,扩大知识面,陶冶高尚情操。三是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
3.恢复、新建一批高等院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被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宁波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7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宁波师范专科学校后,又增设中文科、数学科、物理科、化学科和英语科,学制为3年。1984年3月,教育部批准宁波师范专科学校改为宁波师范学院。1985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恢复宁波师范学院附设夜大学,当年开始,已有中文、政史、化学、英语4个专业招生,学制3年。1986年,根据浙江省教育委员会的安排,宁波师范学院开始招收中文、政史、英语、数理4个专业的春季校外教学班,学制2年,共招两届。根据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和高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师院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为中等教育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中学教师,倡导树立教师严谨教学、学生刻苦学习、干部职工勤奋工作的校风。学院的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意教学内容更新,加强能力考核,加强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外语教学与计算机教学,加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利用,以此来适应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宁波师范学院建院以来,为省、市(主要为市)培养了大量的中学师资,截至1988年暑假,毕业学生总数已达9400多人,其中很多人已成为业务骨干。1985年第一次教坛新秀评比,宁波师院毕业生获得市级教坛新秀23名,获得省级教坛新秀8名,占宁波市获奖总人数的三分之二。1987年宁波市第二次教坛新秀评选,师院毕业生获市级教坛新秀30名。
1976年11月,宁波地区农林学校改办为宁波地区农学院。1977年11月改名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1984年11月,改办为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当时学校设有机电、农学和动物饲养三个系,开设电工电子、机械、农机、农业与生物、园艺特产、畜禽与经济动物饲养六个专业。学制三年,面向全省招生。全校80年代有教职工314人,其中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79人,在校学生917人。学校设有25个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验课,约8070件(台)仪器设备,还有计算机室、电化教室等,并附设实验机械厂、农场、畜禽饲养场、园艺场和中草药圃等实验场地。图书馆藏书16万余册,年订各种中外期刊1200余种。建校以来,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后,连续四年招收的农业机械和农学两个专业499名本科生,有20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中9人获得硕士学位后,又考取博士研究生。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余志宏,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章贤品,美国乔治亚大学的王荣福,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陈增坚、蒋继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干国辉;中国南京农业大学的杨荣华,中国华南农业大学的陆华中、中国农科院的田汉勤等。
1983年2月,为适应宁波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经浙江省政府批准而创立的宁波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地方大学,隶属宁波市人民政府领导。宁波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为宁波大学(筹)。1983年2月23日,宁波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宁波大学筹备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王学正和副市长陈阿翠兼任正副组长,市科协主席王兴廉任副组长并主持日常工作。5月11日,浙江省政府正式发文批准学校规模为在校生500人。按照省市领导“边筹建、边办学”的指示精神,学校于当年9月招收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两个专业123名新生,9月24日开学。宁波市委任命沈达为校党委书记,王兴廉为校长。校址暂借在市少年体校。地方办学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教育部确定该校为联邦德国援助我国合作建设四所高专项目之一,为了加强和发展同联邦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友好合作,经浙江省时任省长薛驹提议,浙江省政府决定,学校更名为宁波高等专科学校。随着宁波大规模开发建设对人才需求的提高,浙江省政府又于1984年2月批文,同意学校规模扩展为在校生2000人,并按此规模对基建总体规划作全面布局,由浙江省、宁波市共同拨款建造校舍,当年8月破土动工。1985年9月,学校从市少体校迁到新址。经过发展,80年代,该校教职工307人,其中具有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以上高级技术职称23人,讲师、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助理研究员等中级技术职称98人。在校学生1022人。全校已建立建筑工程、化学工程、电子技术、机械工程、经济管理和秘书六个系,设置建筑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子技术、工业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秘书和服装工程(等)八个专业,学制均为三年。学校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先后举办了全半日制和业余学习各类培训班、进修班17期,为城乡企业、单位培训了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创建于1985年8月。为了适应沿海城市的进一步开放,加速宁波市的经济发展,更多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充分利用宁波港口和水产业的优势,198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发文,决定在宁波建立分院,学生暂定为500人。1986年秋季面向全省及其他一些省市单独招生,同年10月5日正式开学。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是一所省属高等院校,主要培养水产和航运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建院初设有水产养殖系、航海系。水产养殖系设淡水渔业和海水养殖两个四年制本科专业,航海系设海洋船舶驾驶3年制专科专业。80年代在校学生158人,教职工76人,其中正副教授10人,讲师、工程师14人,已形成了以教授、讲师为骨干的教学科研队伍。
浙江工学院宁波分校于1979年初经浙江省委批准创办,属三年制大学专科,设电子、化工、机械、棉纺织工程四个专业。1979年2月,招收走读生147人,设4个班级,有教职员工30余人。1980年,根据调整方针,分校停止招生,经宁波市工交办公室和浙江省轻工业厅协议,并报请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浙江工学院宁波分校的师资、设备基础上建立浙江省纺织工业学校。1982年2月,浙江工学院宁波分校147名学生毕业,浙江工学院宁波分校历史结束。
4.确立教学、科研的中心地位
在“文革”中,要么是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要么是“以劳动取代教学”为主课,始终没有把教学、科研摆在整个教育的中心位置。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开宗明义提出其大学理想:“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2]钱穆先生也指出:“人才之培养,系惟大学教育之责。……社会各方面各部门种种事业之推动支持,均有赖于适当之人才。”[13]邓小平多次告诫我们:“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14]1978年3月和4月,党中央相继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斥责“四人帮”对教育事业的严重破坏。之后,宁波高校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提出:将教学放置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否则,必将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贻误人才的培养。这是宁波教育工作指导思想的一次重大转变。高等院校应当把科研作为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与此同时,还要摆正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教学和科研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两个方面,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优秀教师的培养必须经过科学研究训练,科研工作也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如20世纪80年代宁波师范学院科研机构设有黄宗義研究室、蒋介石研究室、语言文学研究室和高分子化学研究室。研究课题有:佛学和唐宋文学研究、黄宗羲研究、蒋介石研究、浙东现代作家研究、宁波方言研究、高分子化学研究、基础数学与应用研究、理论与应用物理研究、电子技术应用研究、计算机应用研究等。学院每个学年举办一次全院性的科研论文报告会。学院公开出版的科研专著、发表和交流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已逾900项,有的获得省级科研奖,有的在国际专题学术讨论会上交流。1986年10月,宁波师院作为主持单位之一在宁波召开国际黄宗曦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及我国各大中城市的代表160多人。
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坚持面向地方,以开设急需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短缺专业为主,主动为宁波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服务,并针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未来工作的需要,学校在教学上强调应用,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该校教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承担科研项目,其中一些项目获部、省成果奖。如电子系工程师周伯杨参加的“卫星导航/奥米加组合导航接收机”集体项目,获1983年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建工系副教授陈永龙参加的“TYZ-1000天井钻机研制”集体项目,1983年鉴定为冶金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维研究所工程师李刚等参加的“炮兵立体模拟训练器”集体项目,获1984年济南军区军训改革一等奖;建工系建筑师陈贤焜设计的“成组家具设计方案”,获1983年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学校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教师中开展教书育人活动,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严格教学管理,认真执行奖励制和淘汰制。化工系副教授杨小权被评为1986年度省级高校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在1984年5月全省大学生“振兴中华每一寸土地”演讲比赛中,经管系学生徐晓芸获三等奖;在1985年7月全省高校中国象棋比赛中,经管系学生王定华获男子组冠军;1987年11月,该校首次组队参加全省第六届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夺得金牌2块、铜牌23块,获女子组团体总分第5名,秘书系学生姚娟芬获女子组跳高、跳远“双冠军”。学校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颁发奖学金,对违反校规校纪和学习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坚决按《学则》办理。学生毕业时,坚持全面质量考核,把德、智、体综合测评的总成绩作为择优推荐录用的依据。在国际交流方面,学校同联邦德国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1985年4月,省人民政府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政府签订了“关于合作建设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协议书”;1985年9月,学校又同亚琛高等技术学院结为友好学校。省、州协议规定:五年内,德方为该校提供30名赴德进修(一年)教师的奖学金(已派遣了15名,其中10名学成回校工作),无偿援助学校建立电子计算机中心和建材实验室(已有5批设备、共58件先后运抵,经安装调试投入使用,合计74.6万马克,折合人民币约142.63万元);赠送一套现代化印刷设备。四年多来,学校接待了前来访问、讲学的德方学者、专家24批,计58人次;邀请、聘请了4名德籍教师和实验员来校授课和帮助指导工作。学校也派遣了5名校、系领导去德考察。学校还同加拿大蒙特罗亚尔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院校建立了校际交往关系。
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设立的海洋船舶驾驶专业是1986年新建的专业,它填补了航运系统的短缺层次,创建之初已初具规模。该校设有航海教研室、船艺教研室、仪器教研室、中心实验室以及有关学科的7个实验室,并经常组织教师对进口导航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从而填补了浙江省航运业研究方面的空缺。该校水产养殖系教职工进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承担了农牧渔业部及浙江省科委、浙江省教委、浙江省水产局等部门和单位的13项研究课题。其中有香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锯缘青蟹的繁殖技术研究、对虾配合饵料研究、对虾微粒饵料研究、养殖鳗鲡鱼病防治研究、水蚯蚓的生物学及养殖技术研究,多齿围沙蚕的繁殖研究等。其中香鱼人工繁殖、对虾微饵研究等已通过鉴定,并分获别得省科技成果四等奖、省水产局技术推广三等奖、省科委一等奖。
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为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和信息交流,建立职业教育教研室,并成立了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学会。机电系副教授吴华贤的《手扶拖拉机运输组织合理运输速度与装载量的试验研究》一文,1986年获浙江省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农学系副教授金惠芬的《玉米杂种与其亲本胚胎发育过程ATP酸性磷脂酸与杂种产量和性状的相关性》一文在1987年8月北京召开的国际生物化学会议上与各国专家进行交流。金惠芬主持的“玉米杂交优势与胚胎发育初期能量代谢相关研究”课题,获得当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动物饲养系主任严允勉主持的宁波市农业局“浙东白鹅”继代选育研究课题的第一阶段有关“浙东白鹅”标准化研究于1987年8月通过省级专家鉴定,并由省标准局发布施行。
综上所述,截至1985年宁波市有普通高校4所,即宁波师范学院、宁波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