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处与不足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本书是在汲取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受惠于当今史学界对该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就创新而言,本书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书选取宁波市的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截至目前,学界对浙江高等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城市,研究宁波地区高等教育的论文则相对较少,本课题研究以期填补以往研究之缺憾。

(2)研究内容的创新。本书是以宁波高等教育为视角展开论述的。本书设置了若干与经济、政治、文化有逻辑关联、有时代价值的教育问题:宁波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宁波高校办学定位、宁波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浙东文化的双向互动、宁波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等等。

(3)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现代社会,历史学与很多学科结下不解之缘。因此,本书从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并运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调查访谈法、图表统计法,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宁波高等教育40年的发展轨迹,不同于已有的教育思想史或教育政策史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

(4)在材料运用上的创新。任何一项史学研究,材料的掌握是最重要的,否则,便成为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本书运用档案原始资料以及口述史料等第一手材料,并结合对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者访谈、问卷调查来展开研究,藉以做到有史有论,论从史出,避免课题研究成为“空中楼阁”。

但是,由于笔者知识结构的缺陷及自身研究水平有限,课题研究也存在明显不足:(1)中文资料掌握不够全面。由于宁波高等教育历经的时间跨度长,涉及的学校广,触及的问题多,因而资料的掌握难免出现疏漏。(2)外文资料使用相对不够。本书在写作时虽然使用了一些译著,但外文原始资料利用还是显得有些单薄。这些缺憾与不足有待在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加以弥补和完善。

【注释】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和国教育50年(1949—1999)[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7.

[3][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

[4]宁波市教育局.2001年宁波市高等教育发展报告[Z].2002:12.

[5]黄裕钊.广东省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12.

[6]王辑慈.关于企业地理学研究价值的探讨.[J].经济地理,1992(4).

[7]隗瀛涛.四川近代史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

[8][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郑继伟,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