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科建设
从以传授普遍学问为主,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到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于一体,到现今的“多元化巨型大学”,大学总是在对社会变革的不断回应中充实和扩展着自己的办学功能,不断强化和显化着服务社会的意识,从人才培养的间接服务走向以技术转让为主的直接服务,大学日益从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浙江万里学院作为地方高校,且由地方政府投资与主管的高校,服务地方是其存在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现与基本前提,这不仅是由高等教育的社会属性所决定,更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与产业结构模式,浙江万里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切实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需求现状、结构与规律,了解各行各业到底需要什么样规格的人才,从2006年暑期开始,连续6年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聆听社会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性”大型调研活动,通过“走进企业”系列活动,带回了学科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第一手资料,为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提供了切实依据。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聚群与行业结构链,学科专业与之对接,所形成的八大学科专业集聚群与本区域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相符,满足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强了办学能力。
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战略为契机,积极培育优新特色学科,重点建设现代海洋服务业、现代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现代临港制造业和现代农林渔业4个专业群,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物流工程专业、生物工程专业瞄准国际物流、港口物流以及海洋生态、海洋生物发展方向,在具有较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与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上,探索形成了学工交替、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获取了授权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填补了在甬高校在港口物流工程领域及海洋生物工程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缺口。从事国际前沿的一流科学研究对于提升一所高校的学科水平和学术水平以及社会效应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院“借船出海”,通过与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际研究机构合作,先后已有6名师生8次参与极地与大洋科考工作,成功完成相关国家科研任务,在深海微生物资源研究开发方面的研究水平和平台条件具有相当水准,在促进该领域相关研究方向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学院已成为国家极地考察与研究的成员单位。
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和拓展基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高层次国际专项合作。与世界名校——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普拉茨堡分校合办物流管理专业,与AWI极地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欧盟博士研究生培养等高层次校际合作教育,快速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
在学科建设上明确科技定位,积极开展地域性应用研究。作为地方性院校,所面对的是地方经济文化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很多问题所需要的也不是创新知识或动用高深理论,而常常是一些技术、工艺、咨询层面的,但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往往立竿见影。近年来,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围绕地方需求、突出地域特色、借助地缘优势,四个“一”项目,亦即“一爿贝、一包雪菜、一串葡萄、一只山鸡”,产生了逾百亿的经济效益。“一爿贝”是指以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林志华研究员领衔建立的“滩涂贝类高效人工育苗和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成功实现了泥蚶、文蛤等10余种类的产业化,产生直接经济效益88亿余元,并辐射鲁、苏、闽、粤等省沿海的滩涂养殖业;“一包雪菜”是指以杨性民教授为主的“浙江特色腌渍食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所生产的实惠入味的雪菜汁曾经只是雪菜腌渍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通过攻克关键技术难关,“变废为宝”,成为环保经济的典型案例,为企业增加商业利润15亿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欧美澳等36个国家;“一串葡萄”是指吴月燕教授主持的“葡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项目,通过与五洲星集团的联合开发,近10年选育的“甬优一号”葡萄生产基地实现产业化经营,产生了4.6亿元经济效益;“一只山鸡”是指“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陈忠法副教授完成的“养生鸡中草药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及产业化经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商业化运作,走出了一条区域特色明显的农民致富之路。
在学科建设上发展多学科建设优势。社会问题和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综合性、集成性决定了有必要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架起立交桥,形成交汇地,建立起多学科的综合协调机制。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目的,以研究项目为载体,建立动态化的跨学科研究基地和研究团队,整合各学科研究力量,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进行跨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临港现代服务业与创意文化研究中心”集合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文艺学等学科力量,一些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宁波以第四方物流带动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得到省部领导的批示和采纳,成果的推广应用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
目前,学校已经成为一所文、经、管、理、工、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大学。现有商学院、法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外语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大数据与软件工程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基础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3个学院,47个本科专业,2万多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学校拥有省重中之重学科、一流学科、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等75个省级平台。近两年,在浙江省分层分类评价多科性教学为主型的高校中位居前列。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等700多项,成果转化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达85亿元。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等54个平台项目,获得国家、省市级教学成果奖77项。学校成立新闻学院、宁波市跨境电子商务学院、凤凰数字创意学院、“互联网+”商学院、华为网络学院、网易直播学院、临港城乡设计学院等7个行业特色学院,旨在为行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并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实现对行业的有力支撑,从而引领区域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