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整体实力不够强,服务地方的能力有待提升
宁波在师资实力、学位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实力、成果转化等指标上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宁波市高校办学层次和重心偏低,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宁波市经济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转型期中,产业的再次升级和产业结构的再调整,粗放型经济正向集约型转变,特别是高新高端技术的开发和投产,宁波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与开发体系以及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的缺失,使高校对宁波经济建设、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和贡献相对不足。
高校功利性目的较强。宁波有15所高校,就其发展来看,从领头高校宁波大学到各个职业技术学院,高校的奋斗目标主要还在学校自身的发展上。具体讲,高校是在发展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虽然服务地方是高校的三大任务之一,但是其在绝大多数高校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并不是特别重要。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在决策时带有明显的自利行为,追求其行为的利益最大化;在其做出选择时,其选择的行为举措必须基于高收益。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是学校的三大职能,其职能的表现形式为具体的物化衡量指标,主要指标是申报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和高级别的科研奖励,附带的还有学科点和学位点的增加。因此,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形式和内容在宁波不少高校中的表现更多的只是与企业一起挂名去申报高级别项目和奖项。对教师而言,其科研的目的多数情况下在于应付考核,用于申报项目和奖项,或者用于申报高一级别的职称,很少有教师想到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因此,在宁波,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都仅仅停留在纸面之上。
当前,宁波市高校社会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社会服务观念的偏差。虽然高校为社会服务观念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偏差。部分高校认为现在连年“扩招”,教学任务重,教师数量少,承担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没有条件开展社会服务;部分高校对市场经济观念淡薄,对社会需求和市场缺乏了解和研究,科研能力低,社会服务能力更低,没有能力开展社会服务。二是组织协调不力。在高校体制方面,管理机制不完善,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政策不完善,存在着缺少激励政策、分配政策不配套、政策导向模糊等问题。在组织管理方面,高校在社会服务的组织协调方面与地方沟通能力较差。三是科学研究总体实力差。宁波高校大多以教学为主,科研活动在学校的工作中所占比例较低。四是社会服务的物质技术基础薄弱。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必须具备必要的实验条件、情报条件、设备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特别是工农业生产领域的社会活动,是很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