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是根本任务,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根据生源情况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突出专业特色。2006年7月,学院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以学生为本,以社会和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为目标,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特色,继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提高学院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为学院新一轮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009年9月,学院在新学期工作会议上提出:把“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和“服务社会”的大学使命有机统一起来,把“专业人才”和“精神成人”两大培养任务有机统一起来,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人才。
学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营造创新环境。学院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按照高起点、有突破,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要求,制订实践教学大纲,将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于包括知识结构、实验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第二课堂、学生成绩评价等所有教学环节。学院希望通过适当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开放实验室、丰富第二课堂等措施,加强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环境,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探索一种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2004年3月,学院结合两年多教学实施的情况和学院发展方向,对全院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制订了2004级专业培养方案。其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学院依托浙江大学办学的优势和条件,确立“以人为本、注重素质、强化基础、突出能力”的指导思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006年7月,结合建院以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学院在2004—2005级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订了2006—2008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其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浙江大学的办学优势和宁波的办学资源,强化“以人为本、注重素质、强化基础、突出能力”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培养高层次“三型”创新人才对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实现“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办学原则,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各专业的教学特点,积极探索和实践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的“TPE模式”、理论教学+专业基础教学+专业方向教学的“2+1+1模式”、合格人才与精英人才联动培养模式以及主辅修复合教学等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人才。2009年1月,学院在2006—2008级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制订了2009—2010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本次培养方案的制订,强调凸显实践教学的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强化实践,突出能力,注重创新。通过实践训练环节的合理设计,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丰富实践教学项目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实践教学要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相互补充,在课程实践项目、专业实践项目和产业实践项目3个层面凸显和增加学生实践训练经历。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富有成效的,通过对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05、2006、2007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近年连续出现一些知名企业来校“团购”毕业生的现象。杭州富士制冷机器有限公司三年录用毕业生18人(2005届3人、2006届6人、2007届9人),金山软件公司连续两年招收学院毕业生17人(2006届8人、2007届9人),而宁波国美电器有限公司2006年一次性录用学院毕业生23人。学院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其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重要原因。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06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5%以上的专业占专业总数的57%,2007届为50%(其中,生物科学与技术、物流管理为2007届新增专业)。这主要与学科建设有关,学院依据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其专业也基本为各高校近几年就业情况较好、人力资本市场急需的热门短线专业,这有利于毕业生顺利进入分割的非竞争性市场,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对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2005届毕业生的回访调查发现,在求职成功的影响因素中,毕业生选择“实践动手能力”的占89.6%,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占90.2%,这表明学生更注重自己的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这与现在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比较吻合。同时,调查也显示,用人单位对该学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还是比较满意的,许多用人单位对该校毕业生的质量评价是“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合作精神好”。2018年学院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发现,企业对学院毕业生满意度为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