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涉及学科布局、学科组织、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学科基地、学术成果、专业建设、学位点建设、合作与交流、学科环境等一系列建设内容。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学院办学目标和现有基础,立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托浙江大学学科优势,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人才培养,统筹师资建设,统筹科学研究,统筹资源配置,统筹社会服务,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与专业体系,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学科建设定位有力地促进了学院事业发展。
科学规划与定位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基础。作为宁波市政府投资建设,浙江大学负责办学管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院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的重任,“地方性、应用性”是学院的基本办学定位。学院的学科建设紧紧围绕这一定位,坚持“系统性、重点建设、突出特色”的原则,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系统性原则”,主要是指在学院内部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统一规划,实现跨分院、系、研究所(室)之间的学科结合和教学科研资源的共享。同时,出台和完善一系列人事、科研、财务、设备、后勤等保障政策,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建设管理体系。“重点建设原则”,是指在学院内部的各学科之间实施非均衡发展,优先对若干基础条件好、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展潜力大和特色明显的学科进行重点投入,积极发展多学科群。通过一批优势学科的建设,带动其他学科整体上水平。学院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明确学院学科建设的目标,也确定分院(系)学科建设的目标;既规划建设好能代表学院水平的省市重点学科,也规划好院级品牌。“突出特色原则”,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既考虑其他高校的学科情况,又考虑自身的办学承载能力;既考虑浙江大学的优势学科,又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错位发展。根据以上原则,学院学科建设的思路也随着学院的建设发展及时进行调整。
建院初期,学院依托浙江大学的优势资源,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开设了9个特色专业。鉴于专业建设在新建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学院一开始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并于2003年出台了《学院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强调加大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植学科、重点专业的建设与管理,并着手培育院级重点学科、重点专业。这一时期,教师普遍比较年轻,缺乏学科带头人,学院提出“打破学科带头人的资历、职称限制,重目标承诺”的思路,目的在于调动年轻教师的积极性,使学科建设具有良好的开端。2002年10月,在宁波市教育局、科技局等单位的支持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药物分子设计与生物化工被批准为市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被批准为市重点扶持学科,俞庆森、朱向荣、吴国良教授分别担任学科带头人,这为学院的学科建设注入了第一股推动力,学科建设开始起步。同年12月,宁波市科技局批准学院成立“宁波市分子设计与营养工程重点实验室”,加强了该学科的研究基地建设。随着人才引进步伐的加快,学院开始探索培育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2004年起,学院分两批设立研究基地,设立了7个院级重点学科,形成了市、院两级学科体系。院级重点学科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学院学科资源配置,为下阶段学科方向的凝练打下了基础。
随着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加快,学院又适时提出“以项目推动学科建设,以标志性成果检验项目”的思路,通过标志性成果体现学科建设的特色,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社会影响力。2007年前后,学院先后有4个学科被列为宁波市级重点学科。其中学院企业管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个学科成为宁波市高校A类重点学科;结构工程、药物化学2个学科成为市高校B类重点学科。
同时,学院还启动了以完善学科梯队为目的,以标志性科研成果作为承诺目标的院级重点学科建设,设立了学院一类、二类重点学科,着手优化整合学科建设资源,有重点地建设若干重点学科。2009年学院确立材料化工、文化产业等7个学科为第一批一、二类重点学科。这一举措推动了学院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各类科研机构和教学基地等学科建设平台不断建立和完善,学院在地方服务中的影响力快速提升。
经过前期的建设和积累,学院于2009年出台了《学科建设工作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学科建设的原则和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内容、组织和实施、支撑和保障,同时也提出了到2015年,争取10个左右优势特色学科达到省内高校同类学科平均排名相对靠前的水平,10个左右重点建设专业达到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条件,重点建设的优势特色学科中所涵盖的专业,全部实现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要求的学科建设目标。
2010年,学院在分析已有学科基础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决定外连产业行业、内接学科专业,分批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制定了《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指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特征是创建学位点与产学研平台有机结合的双轨学科体系,核心是队伍建设和方向凝练,任务是通过学科相关政策的引导,进一步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凝练学科方向,促进科研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推动科研项目承担从“被动承担”为主向“策划承担”为主转变;推动科研完成路径从“个人奋斗”为主向“团队攻关”为主转变;推动科研发展模式从“量的扩展”为主向“质的提升”为主转变;推动科研服务方式从“间接服务”为主向“直接服务”为主转变,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打下坚实基础。
2010年4月,学院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院长金伟良教授任组长,负责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宏观调控;成立学术委员会,负责学院学科建设的学术指导和监督评估;组建研究生与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学科建设的具体实施与管理。同年7月,学院确定了“先进制造技术”“土木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新闻传播与文化产业”4个学科为第一批优势特色学科,“服务外包与区域发展”为优势特色扶植学科,随后,学院下达了第一批优势特色学科第一期建设经费。2011年1月,学院又公布了第二批优势特色学科,确定“生物与制药工程”“高分子与绿色化工”两个学科为第二批优势特色学科,“营销与服务管理”“清洁能源与节能技术”为优势特色扶植学科方向,并下达了第二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经费。这两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的顺利启动将成为学院全面推进团队建设和凝练学科方向的有力抓手,为实现学院“十二五”期间的办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成人和继续教育相辅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商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机电与能源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与数据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0个学院。学院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理、文、法、经、管等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院通过学科建设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和资源配置,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与专业体系,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现有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1个,国家海洋局研发与服务中心1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重点(特色)专业11个(“十二五”以来)、省重点实验室(共建)1个、省重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共建)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市级重点学科10个、品牌专业和特色(重点)专业10个、重点实验室5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创新团队9个、协同创新中心1个、特色学院1个、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1个,并建立了浙江大学宁波博士后工作站科研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