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科建设
作为一所新建地方应用型高校,宁波财经学院自2008年开展本科教育以来,针对浙江省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新业态经济发达,中小企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区域经济特征,确立了“面向区域中小企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基本办学定位,并把服务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培养应用型特色紧缺人才作为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探索中,学校充分发挥民办体制机制灵活优势,紧贴区域内新兴产业链、新业态的发展需求,依托特色学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应用型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学科交叉融合,建设跨学科新兴专业群,取得明显实效,有力推动了学校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一)大宗商品流通产业专业群建设
随着“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宁波—舟山港成为世界大宗商品生产、运营、物流、交易的核心区之一;该区域大宗商品流通产业蓬勃发展,产生大量的大宗商品金融、大宗商品物流、大宗商品贸易等专业人才需求。
2011年,学校发现这一地域性人才需求缺口,国内尚未有其他院校开设这类专业,立即组织有关学院和产业发展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了全面调研分析,确定了大宗商品金融、大宗商品物流、大宗商品贸易三类主要人才的培养规格要求。学校联合30余家国内大宗商品领先企业和研究机构,成立国内首个大宗商品产学研联盟,并以此为依托,在宁波市政府的支持下,创建校内首个特色学院——大宗商品商学院;大宗商品商学院融汇校内国际贸易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物流工程、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资源和大宗商品产学研联盟的人才、技术资源,按照“专业+方向”的方式,构建了由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金融工程、物流管理等专业组成的大宗商品流通产业专业群。
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专业课程研发和教学,先后开发了“大宗商品概论”“大宗商品经济导论”“大宗商品交易”“大宗商品物流”“大宗商品金融与投资”等三个系列、近20门专业课程,各专业开展“理论讲授+企业家讲座+行业实践”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迄今累计为浙江省、宁波市大宗商品流通领域相关企业培养从事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分析、运营管理、物流管理、金融服务等专业人才2500余名。学院的“大宗商品交易分析师”新职业标准被列为浙江省首批职业标准,大宗商品流通协同创新中心被列为市级协同创新中心,大宗商品交易研究基地被列为市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宗商品综合实验中心被列为省本科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际经济与贸易(大宗商品交易)专业获省高校新兴特色专业建设立项,以大宗商品为特色方向的应用经济学学科入选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建设工程。
(二)家族财富管理专业群建设
浙江省民营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明显,家族企业数量众多。许多家族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同样困境:一是缺乏认同企业文化、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管理、技术人才;二是企业进入代际传承阶段,缺乏合格的二代接班人和职业经理人团队。与此同时,随着面向家族企业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的家族办公室等财富管理机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家族财富管理服务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些都对高校开展家族财富管理人才培养提出迫切需求。
2013年,学院与国内知名的创新型金融投资集团、中国家族财富管理领域领航者——浙江蓝源资本,联合成立蓝源家族财富管理研究院;同年,与国家级金融教育高科技龙头企业、中国技术创业协会天使投资联盟发起人——深圳市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手共建国泰安创业学院。学院依托这两个特色学院和研究机构,融合工商管理、金融学、投资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开展财富管理、创业管理专项研究,并以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为主干专业,会计学、审计学、金融工程、秘书学等为支撑专业,以依托专业增设特色专业方向的形式构建家族财富管理专业群。
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学院有关学科专业骨干教师与行业资本家、企业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特色课程、编写特色教材。目前已开发出“家族财富管理概论”“家族企业治理”“家族资产配置”等家族财富管理系列课程,以及“实用型创业基础通识课程(公共+专业)模块、创业专业课程(必修+选修)模块、创业实训实践与实战演练课程模块”于一体的创业管理完整课程体系,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家族财富管理特色人才培养和四年制本科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尝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每年培养600名中小企业财务管家型人才、100名家族财富管理咨询服务人才、200名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和独立创业者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其间,学院工商管理(创业管理)专业获省高校新兴特色专业建设立项,以家族企业传承与治理、创业生态理论与政策、商业模式创新与中小企业成长等为特色方向的工商管理学科入选浙江省“十三五”一流学科建设工程。
(三)互联网新业态专业群建设
浙江的互联网经济发展处于全国的“第一梯队”,作为全国首个提出打造信息经济大省的省份,浙江的互联网营销、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社交技术应用、大数据分析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兼备网络信息、贸易金融、营销管理等知识和能力的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广泛而急切的社会需求。
学校在毕业生就业调查期间,敏锐捕捉到互联网新业态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2014年成立基于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应用,培养服务于“微”领域现代服务业应用型人才的“微学院”;2015年正式成立宁波市首个电子商务学院;2016年联手慧科教育集团和百度公司,合作共建省内首个“互联网+”全日制本科特色学院——慧科互联网学院。从“微学院”到电子商务学院,再到校企共建互联网学院,学校不断拓宽互联网新业态人才培养的范围和规模。目前,学校主要依托慧科互联网学院,按照“互联网+商科”的架构思路,跨信息、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组建了由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构成的互联网新业态专业群,建成互联网工程中心、跨境电子商务实战基地、互联网创客空间等实践教学场所,与企业合作方共建应用型教师队伍,企业技术高管主导综合实训课程建设,实施真实案例的专业教学,每年为浙江省和宁波市培养社交网络平台开发、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互联网营销等专业人才500人。
此外,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面向定位,结合宁波“十三五”期间打造文化名城、影视之城的发展目标,学校适时而动,2017年初,与象山县政府、象山影视城合作共建象山影视学院。象山影视学院融合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中国语言文学、美术学、设计学、信息技术等学科,计划构建由广播电视学、影视摄影与制作、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组成的文化创意产业专业群,培养从事新媒体和影视制作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截至2017年,该校已有省一流学科4个,市重点学科5个,市级研究基地3个,市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近三年,获批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113项,其中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7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签订横向课题合同484项,合同经费总额5200余万元。已有省级新兴特色及优势重点专业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5项,获得省、市教学成果奖22项,在校生获国家级各类竞赛奖项1000余项;毕业生创业率在全省本科院校中排名前列,学院获评“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