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学定位
学校坚持“致良知、育实才、立善业”的办学理念,坚守“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首选大学”的办学理想,秉承“自信、专注”校训,学校坚定走应用型本科特色发展之路,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运行“双院制”管理模式,依托传统二级学院,校政企合作建立大宗商品学院、国泰安创业学院、慧科互联网学院等7个特色学院,推进学科专业的特色发展和面向新产业、新业态的应用型紧缺人才的培养。
宁波财经学院以举办全日制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侧重面向信息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形成“工、经、管、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格局。学院积极推进质量工程与特色工程建设,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发展性,注重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潜在发展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养成,努力创建以应用型为特征的教学服务型大学,培养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院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确定了《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纲要》,从办学理念、学院定位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等一系列有关人才培养的环节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发展方向和措施。特色是高职院校生命力的基础。当时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选择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学院的专业特色。俞瑞钊院长解释说:“所谓新经济,就是以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资源开发的经济,是各种信息技术资源不断优化组合的经济。目前来看,浙江乃至全国具有新经济技术背景的职业人才,正在成为城市和行业发展极其重要的力量。”
学院着力发展特色学院,将特色学院界定为:依托传统二级学院,引入合作企业、研究机构或地方政府,融合相关学科专业,以特色专业(方向)或专业群为载体,开展新业态研究和紧缺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学院。将特色学院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急先锋和示范基地,各跨学科专业积极探索面向新产业新业态、校企深度协同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成立理事会领导下实体运作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人员由传统学院、特色学院、相关企业专家三方组成,与新业态对接,共同制定紧缺人才培养标准。在制订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上,兼顾“全局性、综合性、总体性”原则;建立“基础统一,方向自选”,“层次+模块”(基础课分层次,专业课分模块)为特色的课程体系。例如,微学院通过“微体验”“微实践”“微实战”三个进阶式的微距离课程学习,培养顺应互联网新业态发展需求的“微”领域应用型紧缺人才;大宗商品商学院的大宗商品交易特色专业形成了以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逆向制订的大宗商品交易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将企业岗位能力标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将以专业能力、过程能力、行为能力结合,形成高绩效的三位一体岗位能力模型。基于不同职位的能力标准,在不同能力层级上开发构建针对性的系列课程。如:大宗商品交易特色专业与大宗商品领先企业共同制定职业标准,并将职业标准内嵌到核心课程体系设计。与产学研联盟企业共同组织教学团队进行大宗商品系列特色课程开发,目前已开发“大宗商品概论”“大宗商品物流”“大宗商品交易”“投资技术分析”“大宗商品采购与价格管理”“大宗商品经济导论”“大宗商品市场分析”“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案例分析”等十余门课程和教材。同时,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研发、制定了浙江省新职业标准——大宗商品交易分析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