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战略布局,提升教育功能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苏联影响,教育被打上深深的政治烙印,仅仅把教育看成政治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把教育当作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完全处于从属、附庸地位,忽视教育的生产力属性、人才培养属性、文化传承属性等,漠视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的这段时间,始终将教育作为政治的附属品,有时甚至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院系调整”时期,教育被看作国家经济建设的工具,当时经济建设更多的含义是被赋予维护新生的国家政权之需,因而,教育显然是在充当政治的工具。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反“右”斗争及“教育革命”期间,教育被深深打上政治烙印,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7]应当指出的是,这一方针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但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过分强调政治与生产劳动,忽略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到了“文革”期间,教育成为阶级斗争的重灾区。可以这么说,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教育一直伴随着政治运动,处于为阶级斗争服务的从属地位。除了遭受阶级斗争冲击外,还把高等教育看作不参与经济发展的“纯消费产业”,因而,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发展轨道上来。人们对教育的重要性重新加以认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给我们指点了迷津,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由原来的“从属地位”转变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把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8]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9]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0]1995年,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做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2008年5月在北京大学建校周年大会上,2011年4月在清华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强调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宁波市高校资源少、基础弱、起步晚,但宁波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促进和推动高等教育作为加快提升城市竞争力、影响力的重要支撑和强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