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
(一)专业设置
专业一般作为一种行业职业划分体系而存在的,高等教育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把行业职业按照一定体系划分,称为专业。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专业教育是被当作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和载体,所以专业的设置应该符合学校的性质和社会的定位。对于地方高等院校而言,由于培养的对象是地方紧缺的技术性人才,其专业设置更应该符合社会需求,更应开设贴合学生实际的技术性课程,不断为社会和国家输出紧缺的技术性人才。通常来讲,地方高等院校专业设置有如下几个原则:首先,地方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和调整要符合国家产业结构、文化发展方向、地方科技政策等方面的要求,既需要兼顾地方的实际情况,也要通盘考虑,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知识分子、教师等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切实需求;其次,地方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和调整,其框架要科学合理,不要出现遗漏的专业和高重复率设置专业,这样也可促进教育部门形成教育和办学主题,突出办学特色;再次,地方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和调整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课程内容,拓宽知识面,满足当代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给社会和经济方面输送与时俱进的人才;最后,地方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调整要遵循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发布的标准,内容做到充实,教学方法做到科学,环节做到严谨合理,理论做到扎实,特别是不能缺少实践环节,在教师配备等方面、软件硬件等办学基本设施的配置要完善。
地方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影响着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明确目标和方向是培养高水平、对口人才的关键。总体上来看,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是专业课程设置的关键所在。下面分别阐述。外部因素:第一,地方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受教育外部规律的影响较大,即是否符合经济文化的发展形势,是否符合上级有关专业设置的规定,是否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这些都是影响专业设置的重要因素,也是大前提;第二,地方高等院校专业的设置,既要追求全面发展的总体思想,也要突出区域经济文化的特色,设置专业本着促进今后本区域服务的角度,符合当地工作岗位供需特点,不断在专业的教授内容下添加新内容,改造不合时宜的内容,与当地的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方向相结合,使专业办出当地特色。从另一方面讲,专业设置也体现出了社会的发展,更加会折射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当然,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只有和社会、时代紧密结合,学校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内部因素:第一,师资力量,不同的教师会具备全然不同的教育理念,对于专业的理解会有较大的差异,如地方高等院校中的教师职称水平、年龄结构等因素,都会影响专业的设置;第二,专业资源,可以认为是地方高等院校所具备的硬件实力,主要包括教学设备、教学场地、实习基地等物质基础。专业资源被视为专业设置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在拥有专业资源的前提下,专业设置才有可行之处。
专业特色可以认为是设置专业所具备的软实力。其中,主要包括该专业在学校所在地的影响力以及专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需要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性技能人才,更需要专业的老师,给学生们做相应的指导和训练,需要比普通高校更高水平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大量实践,才能将学校所教授的专业内容体现出来,能够让培养的人才,在未入社会之前就能接触到专业方面的经验,对未来所从事技术工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与此同时,专业资源也是地方高等院校的一个特色,专业特色被认为是专业设置的新鲜血液、优势之处。
(二)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也称为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研究它的意义在于分析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相互联系,通常包括农业、轻工业、服务业、重工业、建筑业等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内部之间的相互联系。
目前我们通常使用1988年的三次产业分类法,一般将渔业、林业、牧业和种植业划归为第一产业;建筑业和工业划归为第二产业,其中,工业又细分为供应、煤气、电力等;第三产业则是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没有涉及的部分。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三产业通常细分为以下三个种类:邮电通信、仓储、交通运输等流通产业属于第一个分支;生活服务和生产部门的产业属于第二个分支,例如餐饮业、零售批发;其他的,比如教育、社会团体、党政机关等非物质性生产部门属于第三个分支。
(三)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的关系分析
第一,地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的速度和侧重点不同,专业发展程度不一,需要专业人员的知识背景和工作技能也是各自不同的。因此,地方高等院校要想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发展,就要根据当下产业结构来设置专业以及课程。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换句话说,地方高等院校必须以学校所在地的切实状况、切实需求为专业设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区域乃至全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才能得到持续的高精尖技术人才,地方高等院校专业的设置才能符合和适应当下大环境的发展。除此以外,全国各地,导致区域社会的发展有快有慢,同时也各具特色,城市区域的职能也各有不同。所以,一定要注意的是,需要把社会需求的空间异质性考虑进来,结合当地的情况,不能随便地吸取、模仿和借鉴,应切实设置出与当地产业结构相辅相成的专业。由于地方高等教育承担了为地方输出技术性人才的功能,所以它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和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联系最为紧密的部分。就地方发展而言,如果产业结构合理,经济需求旺盛,自然对毕业生的需求就十分巨大,催生了高等院校多开设相关的专业;反之,如果地方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缓慢,则对高等人才的需求不大,影响就业,直接导致地方高等院校缩减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甚至调整专业设置。
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命脉,产业结构是地方经济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反映了国家宏观的战略布局,基于不同的产业结构,自然会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客观的要求,若产业结构形成了集群优势,会形成对某一专业非常迫切的人才需要,同时会对其他一些专业产生排斥,这也提醒地方高等院校在设置专业时,不能单一追求大而全,有时办好几个特色专业,服务地方产业的效果反而会更好。
第二,产业结构反作用于地方高等院校专业设置。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反作用于产业结构,在此期间,地方高等院校也应该主动适应和接受随着社会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例如政府的调控政策就会对专业设置造成影响。高等教育无疑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本地区政府基于自身的发展战略,会在某一时期做出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来凸显本地区在本时期内的发展重点。这对于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政府的政策会有效引导院校的发展,为了弥补专业技能人才的缺口,政府会出台相应的调控措施,间接引导学校的招生计划,所以对于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政府的政策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地方高等院校只有切合政府调控,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为了顺应全球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潮中,我国产业结构也在做相应调整,以适应全球经济的发展,同样,国内各个行业的人才培养,也应该积极地响应和做出相应的对策,以适应当地和整个大环境的变革。有时候,不仅需要进行调整,还要有适度的超前,决策人员要有对专业宏观发展前景的把握,摸清社会经济发展中,各个行业未来发展的大体走向等。这样学生在毕业之后才不会出现没有用武之地的现象,也防止出现学生培养的滞后性。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潜在关系。地方高等院校务必做到专业定位准,仔细考虑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并参照其内部和外部因素,才能使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更有意义,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